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刺破表象:2025年6月,全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升至56.6%,比5月再涨3.9个百分点,连续多月站在50%的荣枯线之上。这冰冷数字背后,是72.5%的经销商上半年未能完成销售目标的残酷现实——超过三分之二的4S店在生死线上挣扎。
而与此同时,济南一家4S店的王姓销售经理却创下了一天卖出三辆车的业绩,声音里带着价格战特有的亢奋:“有车型售价降幅达30%以上,价格已经探底”。这魔幻一幕,正是当下中国车市最真实的写照。
库存压城:5000亿资金的窒息之困
走进任何一家汽车4S店的后场,震撼景象扑面而来:停车场被密密麻麻的新车挤满,金属车身反射着刺眼的阳光。这些沉默的钢铁正吞噬着惊人的资金流——截至5月末,全国乘用车行业库存已达345万辆,创下近两年新高。
以单车均价15万元计算,超过5000亿元的资金被冻结在这些无法流动的资产中。经销商库存调查显示,6月有30.6%的经销商库存量仍在增长,56.3%持平,只有13.1%的幸运者看到库存下降。
区域库存压力地图呈现出鲜明对比:西部经销商承受着62.7%的预警指数,北方地区达60.2%,东部54.9%,而南部相对健康,为49.6%。当西部的经销商每卖出一辆车都要为下一个月的现金流发愁时,南方的同行至少还能看到一丝喘息的空间。
价格绞杀:24.8%折扣率背后的生死博弈
“所有主机厂全年销量目标相加,得两个中国车市才容得下。”一位自主品牌经销商的调侃,道破了压库困局的根源。年中考核压力下,经销商被迫卷入一场没有退路的价格血战。
6月中旬,整体车市折扣率已达24.8%。终端市场56.9%的车型在降价,仅3.8%的车型能维持涨价。曾经售价坚挺的豪华品牌也放下身段,部分车型降价超过5万元,甚至重现3万元级低价车。
价格倒挂已成行业常态,84.4%的经销商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怪圈。某经销商苦笑:“返利占利润的60%-80%,但考核指标苛刻,且常被拖延支付”。当销售差价消失,返利几乎成为盈亏平衡的唯一支点。
逆势突围:200万辆背后的市场韧性
令人意外的是,在库存高压与价格厮杀中,6月车市竟跑出了“淡季不淡”的行情。乘联会数据显示,6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预计达到200万辆,同比增长13.4%,环比增长3.2%。
新能源赛道成为最大亮点:零售量预计突破110万辆,渗透率提升至55%左右,再创历史新高。
周度数据揭示了市场韧性:6月第一周日均零售4.21万辆;第二周升至5.27万辆;第三周“618”促销推动日均销售6.86万辆;第四周厂商冲刺目标,日均销量突破10.18万辆。
品牌阵营分化加剧:比亚迪以38.3万辆的6月销量(其中海外9万辆)稳坐头把交椅;吉利销量达23.6万辆,同比激增42%;新势力中零跑交付4.8万辆,同比增长138%,而理想却同比下降24.1%。
破局之道:从熔断机制到渠道革命
面对行业困境,变革已在发生。部分车企开启战略转向:比亚迪推出库存“熔断机制”,当4S店库存超预警线即停止工厂发货;17家车企承诺缩短对供应商付款及经销商返利周期至60天内。
渠道优化手术刀已落下:奔驰实施激进的渠道改革,计划全年优化100家经销商;林肯中国推行“星火燎原”轻量化改革,经销商数量缩减至105家,但80%实现盈利。
监管层也在发力:工信部加大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力度;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呼吁“以销定产,杜绝强压库存”和“纠治价格倒挂”。长三角地区行业协会更指出,主机厂强制经销商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已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这场转型本质上是汽车流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淘汰粗放经营,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精益服务模式。
重生之路:从价格战场到价值高地
当7月来临,传统淡季叠加需求透支、恶劣天气影响,市场预计环比小幅下滑。但长远观之,中国车市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自我净化。转型成功的经销商已开始拓展充电桩建设与运营业务,深耕售后服务价值,提升客户黏性。
价格战没有未来。行业利润率从2024年的4.3%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9%,这不仅是经销商的危机,更是全产业链的警报。当罗兰贝格专家警告“成本压力已导致某些车型减配,消费者可能付出安全代价”时,整个行业都需要反思:我们究竟在为什么而竞争?
中国汽车产业要真正强大,必须从“价格战场”转向“**价值高地**”。主机厂、经销商、消费者从来不是零和博弈的三方,而是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当各方真正理解“合力共生”的价值,中国汽车产业才能挣脱消耗战的泥潭,驶向健康、可持续的崭新未来。
互动话题:您认为当前汽车经销商困境的破局关键在哪里?
支持经销商:主机厂制定不切实际的销量目标,将压力转嫁给经销商,是库存积压的根源。
支持主机厂:市场淘汰是正常现象,部分经销商经营模式落后,应加速转型适应新环境。
中间立场:行业协会牵头建立库存预警共享平台,推动主机厂根据实际销售数据柔性排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