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将近,三里屯的灯光如常闪烁。从某个角落门口驶过的那辆新款SUV还没停稳,旁边已经有自媒体博主举着手机对着车头张口就是“本期视频由某某汽车赞助”。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混合着咖啡和涂装新鲜气息的商业味道,不远处,一片亮着LED屏的展台边,策划员手里还攥着明天发布会的流程表。而在后台,几条职场群消息并未撤回:“今年市场预算又爆表了,上面还要多点互动。”
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假如我是投资人,又或者只是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可能会忍不住问:这些花里胡哨的发布会、造势传播,堆得下来的都是钱,那一辆车背后,“王传福、魏建军、李书福和李想”们愿意为卖一台车花多少钱?
这个问题其实相当于打开了一台车的发动机盖,不是看看马力,而是数钞票。
先来看一串明晃晃的数字。比亚迪为营销撒下的网最大——上半年销售费用约124亿。这个数,能把长城汽车加上上汽集团的营销花费堆一堆,和比亚迪一个赛道打个平手。可以理解,比亚迪卖得多,就得砸得狠。归根结底,铺天盖地的广告、触手可及的线下活动、无处不在的口碑,都是钱做出来的声势。只不过,这种砸钱的方式,和曾经“供销社一条龙”哪有区别?不砸钱,流量既不进门,也不上车。
长城汽车的花法倒是蛮别致。营销费增幅飙到了63%,算下来平均每辆车的“呼唤预算”其实是所有车企之最。想象一下,在长城的发布会后台,策划人员大概率正拿着最新Excel表格,对比上月“种草”渠道ROI,然后内心暗搓搓想,今年又要加班了。老板魏建军亲自下场玩“长城炮”的段子,抖机灵、拍视频,活脱脱一个国产车圈的野生KOL。算是用行动在证明:没有技能树的老板带不动市场部。
比亚迪的营销增长稳健,但销量像吃了某种膨胀剂,直接涨了30%。这背后既有品牌多年累积的“国民信任感”,也有宏光MINI那种不花哨只讲实用的产品哲学。“砸钱是门艺术”:钱砸对了地方,那就是增长的复利,砸错了,人气未必买账。比亚迪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配方,边省边增,花一分当两分使。
上汽集团就比较“佛”。营销经费反而少了10%,产量却涨了12%。和一些靠“花式营销”求突破的同行对比,倒像是那种靠自己单干的老中医——手法传统,但疗效稳定。“咱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祖传配方,反正就是便宜、管用,还能涨销量。”
港股那边的理想汽车就有点偏科——每卖一辆车,要掏一万二出来做各种推广,这营销花钱的阔气连奔驰宝马都得瞪眼。但理想的这笔钱其实还一年年递减,销量反而跟着上涨。要问为什么,大概率是李想自己入驻抖音,用曾经流出的发脾气片段当开场,职场黑料用得云淡风轻,反倒圈粉一堆。现实告诉我们,黑历史也是IP,把流量玩出花,还能帮公司省一笔。
同期港股里的零跑和小鹏,都在“狂飙”费用增速。零跑拉升到55%,小鹏同比甚至飚到近300%的交付增长。钱花哪儿了?品牌曝光、达人深度试驾、视频矩阵出圈,“刷屏”几乎成了KPI。虽然砸钱的速度够快,但回报也不含糊。你会发现,小鹏的成功有点像蹲在朋友圈玩梗的段子手,个个都是爆款制造机。
以这组数据对照,其实可以画一幅不算精美但蛮有意思的财务地图——谁砸得最多(比亚迪),谁效率最高(上汽),谁涨幅最猛(长城),谁人效最优(理想),谁赌注最大(零跑、小鹏)。而所有这些公司,都在同一个问号前打转:真金白银的营销能不能掏出销量的金蛋?
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在于营销这笔花费的门道越来越“卷”。以前你砸钱,线下渠道、广告、一条龙,谁钱多谁出圈。现在,你得能刷情绪,抓IP,比谁能博得一个“记忆点”——一个梗、一句话,甚至一场段子式发布会。李斌去超市买日用品,刻画家庭奶爸人设,何小鹏与罗永浩互怼,“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你就劝他去造车吧”这种段子,上了热搜就是营销。说白了,流量已经变成另一种硬通货,故事讲不出新意,光撒钱也没用。
而当车企的营销方式逐渐走向“同质化”,用户其实也不是傻子。大家会问:这些车企为了卖一辆车,到底是花钱在告知产品力,还是花钱在喂养流量机器?
老实说,如果我曾经只在法医实验室分析证据,现在站在车企财报前观望营销花销,多多少少会感到一种专业冲突的滑稽感。前者讲究的是每一笔数据都要有逻辑闭环,后者却似乎在用概率博豪赌:多砸几个亿,有的见效,有的打水漂。就像解剖案子,刀起刀落都得有证据,说服不了自己,怎么说服别人?
而在这些“砸钱哲学”背后,车企的焦虑才是真正的“发动机”:新能源市场快速迭代,消费者口味日新月异,不砸钱就怕掉队,砸多了又怕肉包子打狗。“营销花了多少,销量能增几成?”这道算术题,连老板们自己也未必敢拍胸脯给只对一个答案。
搞营销的朋友经常跟我自嘲,有时连自己都快分不清,是在卖车,还是在卖焦虑。还有同行悄悄调侃,“现在的发布会一个比一个像段子场,再不赶紧研究怎么蹭热搜,回头可能就‘边角料’了。”
所以——车企到底该为一辆车花多少钱去营销?财报给出数字,现实却并不只靠加法。营销可以盛大,也可以精巧,但最后的账单总得和销量、品牌、企业价值理念相匹配。
至于怎样才算“花得其所”,这或许得让读者去现场自己衡量——是相信品牌背后的讲究,还是把每次出场都当笑料,亦或只是简单想享受一场“买车的冒险”?你愿意为一次被卷中的营销,买单多少?这道题,答案还在路上。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