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巴赫落地那天,我终于敢直面‘挣快钱’的标签。”4月18日,因酷似张翰爆红的“佛山电翰”在直播中回应争议,坦言团队短视频收入超千万,其中一辆迈巴赫专用于“拍快递主题视频”。更引发关注的是,他已签约广东省邮政成为官方主播,试图用“网红+实业”模式破局行业质疑。这场“土豪圆梦”背后,藏着流量经济的转型密码。
争议焦点:迈巴赫是“道具”还是“实力”?
车辆用途:电翰团队透露,价值200万的迈巴赫将用于拍摄“快递小哥逆袭”系列短剧,车身贴满邮政合作标识;
收入分配:扣除车辆分期、团队分成(45%)及运营成本后,其个人净收入约120万/年,与网传“几百万”存在口径差异;
舆论反噬:网友对比其此前“打螺丝”人设,质疑“从工厂流水线到迈巴赫车库,剧本过于精准”。
职业转型:网红主播的“邮政实验”
电翰签约广东省邮政后首场直播数据亮眼:
场景创新:在广州白云机场包裹分拣中心实景带货,单场邮政周边产品销售额破80万;
人设重构:自称“新型快递代言人”,强调“每卖一件商品都对应真实物流链路”;
行业价值:邮政内部人士透露,合作旨在“用年轻化表达破解国企传播困境”。
行业透视:流量与实业的“危险游戏”
电翰案例折射网红经济新趋势:
数据泡沫:其团队视频报价从5万/条飙升至30万/条,但邮政合作要求“内容需带物流科普属性”,变相压缩创意空间;
政策风向:2024年广电总局明确“网红需参与实体经济项目”,电翰转型被视作合规样本;
代际冲突:Z世代赞其“玩转体制内”,60后观众批评“网红不该进国企”。
当电翰驾驶迈巴赫驶入邮政仓库时,这场“土味逆袭”正在改写行业规则。他的选择既印证了“流量可变现”的资本逻辑,也暴露出网红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磨合阵痛。正如他在签约仪式上的回应:“车是租的,合同是长的,但想证明‘网红也能干实事’的心是真的。”或许,这才是流量时代最稀缺的诚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