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动风波升温,莲花拳打小米假风道,比亚迪汉放实锤
车圈最近的热闹程度,就像春天楼下广场舞大妈们抢地盘一样——没啥大新闻,但总得找点事儿出来。这回轮到空气动力学了,连我家隔壁老王都能跟着嚷两句“你这车风阻高不高啊”。事情的起因还真挺有戏剧性,小米SU7 Ultra那4.2万块钱的双风道前舱盖,一下子把网友和友商们都给炸出来了。
说真的,我一个普通用车党,看见这配置价格脑瓜子嗡的一声。朋友圈里有哥们直接开怼:“兄弟,这玩意儿到底是吹牛还是有料?”结果网上就一堆人开始扒,说实际作用没那么大。小米汽车也不是省油灯,赶紧发文致歉,还限时改配服务:已经提车或者锁单的用户送2万积分。这波操作,有种饭店上错菜还赔你个饮料券的既视感。
最妙的是官方那句解释:“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需求之外,还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好家伙,这意思基本等于承认——咱主要还是为了帅,为了样子货。气流导出、辅助散热?嗯……懂行的人都在心里偷笑,“主打一个姿态”。
我同事小刘看完后直呼离谱,他买过一次带运动套件的小轿车,自认为懂点门路。“这种孔洞设计要真有效果,那为啥市面上其他品牌不卷起来?难不成别人都是傻子?”他吐槽归吐槽,最后又补一句,“不过说实话,好看是真的好看。”嘴硬心软典型代表。
墙倒众人推,这词用在这里一点也不过分。莲花第二天直接发布近一分钟的视频,把自家各车型在风洞里的画面甩出来,再配上一句“真风道,真下压力”。明眼人一瞅就知道这是内涵谁呢!虽然跑车空气动力学领域莲花确实有历史地位,可拉踩意味太明显。有网友评论:“自己赛道成绩没干过对方,也敢这么硬蹭?”这年头,不光明星爱互cue,现在连汽车品牌也玩起‘battle’来了。
其实大家平时买菜买肉讲究新鲜度,到底谁家的“新鲜”是真材实料,还得靠第三方检测来认证。不然天天吵来吵去,全靠嘴皮子功夫,也没人服谁。这时候比亚迪杀进战场,比亚迪王朝路天直接晒出了汉L 120km/h速度下0.212超低风阻系数,并且拿到了中国汽研权威认证视频当证据。一时间气氛变得微妙,有种班级里突然有人亮出满分试卷,全班瞬间安静下来那味儿。
身边朋友阿豪平常最喜欢拿数据杠精,每次聊到哪款电动车更省电,他必定掏手机查参数。这次看到比亚迪这么刚,他发语音问我:“你说以后是不是每个厂家都要自己带权威报告,不然消费者根本信不过啊!”不得不说他说中了点关键,如今信息爆炸年代,没有证据的话再多广告也是白搭。
可问题又来了,为啥做一次真正权威、公开透明的风洞这么难?《12缸汽车》专门查了一圈才发现:原来这些设备造价几亿,一次租金接近六位数。想象一下,你修自行车换胎几十块钱嫌贵,人家测个数据随便就是十几辆顶配SUV的钱。我认识搞工程的小表哥听完直摇头,“怪不得大家宁愿吵架,都舍不得掏这个钱。”
而且,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之一,到现在竟然没有统一标准和官方监督单位专门负责车辆空气动力学检测。一切全凭企业自觉,各显神通,有时候甚至像幼儿园抢糖吃似的乱哄哄。有网友调侃:“是不是该成立一个‘全国统一测量组’,把所有新上市车型按顺序排队测一遍?”
扯远一点,我以前参加过一次线下试驾会,当时厂家请来的讲师特别强调他们车辆通过多少小时专业,包括什么NVH、碰撞安全,还有空气动力学优化。当时觉得这些词离生活很远,现在才明白,如果没有靠谱的数据支撑,说破天也只是营销罢了。而且别以为只有极客才关心,其实现代城市堵成这样,高速巡航省1%的能耗,对我们这种月月算着充电卡余额的人就是妥妥的大事!
老张是我们社区公认节俭达人,上个月刚换新能源。他琢磨半个月只盯着续航榜单和各种评测视频。他老婆笑他抠搜,但他说一句话特扎心——“如果厂家公布的数据全是自己拍脑袋写上的,那咱图什么安心?”现在厂商之间互相放锤,让普通用户反而乐见其成,大伙都有机会看到更多真实信息,总比只听广告强多啦!
当然啦,这场关于真假“空动”的口水仗短期内估计停不了。从厂家的角度,他们需要噱头,需要差异化卖点;从消费者角度,更希望看到货真价实。如果未来有关部门或设备厂商能联合推进行业便利性,用专业仪器、中立流程公开鉴定每台新上市车型,是不是会让市场少些套路,多些坦诚?
最近微信群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下半年准备换新能源,到底选哪个更靠谱。“别管它宣传咋吹牛皮,你就盯住有没有第三方认证报告,再看看实际体验呗!”群友总结经验后加了一句,“以后谁敢再忽悠,就让他先去排队做个正经!”
互动小游戏上线:假如你的爱车突然被告知装饰件只是为了颜值,并非性能提升,你会选择坚持美观还是务求性能?留言分享你的奇葩购(修)经历,被点赞最多的小故事,下周帮你安排免费洗一次爱(破)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