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盛夏的8月,汽车圈杀疯了,SUV价格一路跌成了“白菜价”,还赶在暑期档盗走了主角光环。
这阵仗,活像是年底大扫货提前开场,主流合资、豪华、甚至新能源品牌你追我赶,谁都不甘寂寞,仿佛不降价不是自家员工,降得不痛快就要被隔壁厂卷哭。
你还敢信吗?知道捷豹E-PACE直接砍了近四成吗?原价和现在标价一对比,差个十二万,不少人都怀疑是不是标错了,手一抖,给了个“骨折价”。
奥迪Q3、凯迪拉克GT4等,也不是吃素的,亿点点不服气就跟着降,三成做起,眼看着原本高高在上的大牌们也开始认怂,这场价格大战究竟怎么回事?
究竟是谁先按下了降价的按钮?为什么豪华合资打头阵,老百姓看着都喊“太离谱”,车企卷生卷死,到底闹哪样?又是谁偷着乐,谁在暗暗咬牙?
真让人忍不住要咬指甲——SUV市场到底去哪儿了,这么猛的降价浪潮,背后是咋想的?
缓缓拉开分析架势,咱一起杀进去瞅瞅。
开始扒皮,先看豪华合资阵营。
捷豹E-PACE一记重拳,十二万说砍就砍,降幅超过38%,这还让人咋买别的?
在以往,豪华品牌自带“高冷”气质,动辄价格坚挺,优惠幅度一般也就小打小闹,怎么突然就“骨折杀”?
可搬来数据锤一锤,今年以来各种政策、销售压力、库存堆积成山,要不降价谁还问你姓甚名谁?
奥迪Q3跟着打配合,Sportback直接掉了九万多,将三分之一的身价一口气甩掉,把眼镜砸了一地。
凯迪拉克GT4和XT4,分别删掉8.5万上下,有些业内人说这是在清库存,也有说新品要上市,旧的不走新车咋卖,只好“割肉再造血”。
其实这一套操作,很多懂行的都看出来了,厂家早就憋着放价,近两年新能源挤压传统燃油车生存空间,大家都怕死,合资得和自主掐架,豪华也得趁机留存,并不是哪个品牌愿意自毁门面,但现状就是不降真没人理你。
难怪业内都在叹气,这回合资品牌算是把底裤都脱了,大招甩出去,要么搏销量,要么清库存,不拼不行。
再看自主阵营,好家伙,也不遑多让。
江淮X8 PLUS、哈弗H6、荣威RX5这一票车,降价26%-33%之间,像打折狂魔,动不动就是几万地砍。
哈弗H6作为销量“国民神车”,这会儿也放下身段,四万砍出去,谁还记得曾经的加价提车年代?
荣威RX5也是一脸无奈,三万起步,就怕“热销”被别人拽走。
江淮X8 PLUS,往年主攻二线城市市场,这会儿直接横跳,大力度降价,抢眼球抢流量。
这种局面看着欢喜,背地里都是压力山大,厂家不敢涨价,经销商更怕压库存,大家轮番开价,拼得是最后一口气。
平心而论,自主品牌不像合资那样靠品牌积累,更多的是走量,拼性价比,这种放价其实很考验现金流,大部分品牌只能靠“以价换量”活着,价格不响没人进店。
新能源市场这回也没闲着。
丰田bZ4X,乐道L60等等电动车也混进了降价榜单,电车原本是这两年最火的品类,号称“新势力”,没想到价格同样撑不住。
电动MINI ACEMAN、ARIYA艾睿雅,也纷纷亮出降幅,三万起步,谁还记得去年花高价抢车的日子?
对新能源来说,价格松动其实反映出行业本身的焦虑。
一方面,产能过剩、技术瓶颈、补贴退坡,车企不得不靠降价刺激需求。
另一方面,用户观望,新能源二手残值低,买的人也开始货比三家,谁给得多谁赢。
降价本身是好事,大家能用更便宜的钱尝鲜,但也是无奈,传统产业链还没完全转型,电池稳不稳、智驾靠不靠谱、品牌能不能立起来,没人敢下定论。
于是电车也卷了进来,和老牌车一起比谁更能狠下心。
盘盘降幅区间,姿态各异。
30%及以上,直接杀疯,场面堪比电影里的“黑五疯狂抢购”,捷豹E-PACE十二万、奥迪Q3十万、凯迪拉克GT4八点五、XT4八点三,不降价就没人记得你。
这种降幅往年几乎看不到,明眼人都知道不上大行动根本推不动库存。
奇骏和哈弗H6也很随大流,主流家用车型都拿出六万、四万降幅,销量大户都顶不住压力,可见这波竞争有多惨烈。
低于25%的微降区间,车型数量明显增多。
譬如探岳、本田CR-V、昂科威这些老牌热销车,降得不算多,三四万幅度,但考虑到本身销量基数大,只要动动价,就有“薅羊毛党”进门刷单。
本田CR-V降4.6万,老本行活得潇洒,“人小力大”式的降价,看的就是精准客群,不盲目跟风,但也绝不掉以轻心。
本田ZR-V致在、锐际之类,二三万的让利,说白了就是试水,假如大家都抢,后面可能还有更狠的动作。
真要说咱普通买家的心态,面对降价,简直眼花缭乱,到底买谁?是该直接抄底,还是等再降一轮?
坊间还能听到不少人调侃,这降价潮快赶上“抢茅台”,不下手都对不起这局势。
其实这场价格战背后,门道多着呢。
厂商降价看似利好消费者,其实也是把风险和压力传给了经销商——谁愿意亏钱,谁往库存里压,降完价产品线还能不能盈利?都是横亘在那的问号。
除了车企自身“卷”,终端门店也在搏命,有的真的库存堆到天花板,砸价甩卖就图换现,谁都不想当池底的“铁憨憨”。
而整个行业价值体系正在松动,曾经的品牌溢价、质量溢价、技术溢价都成了“过去式”,眼下只有一个字——“价”。
大家都明白,无论是国产还是合资、燃油还是新能源,车市大盘就是一锅乱炖,拼命截流、圈粉、刷流量。
这波操作下来,消费者是欢天喜地,但长期看谁能活下来,那才是真问题。
再往细里掰扯,其实这种惨烈,很多人已经提前看到端倪。
新能源产能膨胀、二手残值一路下探,燃油车被“禁售”政策频频刺激,厂家不得不自降身段,迎合市场。
而这背后是消费结构的剧变,年轻人不迷信老品牌了,更在意科技感和性价比,买车的决策周期拉长,好像“庄家”跟着散户跑。
市场卷得飞起的时候,车企也有无奈。
一边是高昂的生产成本、研发费用,一边是价格接近底线,一旦亏本,厂家自己也吃不消。
外部看是热闹非凡,内部其实一地鸡毛。
不少业内人士都在讲,这轮降价只是阶段现象,长期还是得靠技术创新、品牌突破和服务升级。
价格战拼到头,最后留下的,只能是那些能扛住亏损、撑起信誉的“硬骨头”。
许多消费者一边惊喜,一边又开始迟疑。
看着不断刷新记录的降价,谁敢保证今天抄底不是明天又被“割韭菜”?
业界一些老司机毫不客气地说,不管是欧拉、哈弗还是本田,买新车最好还是综合看——不是最便宜才是最值得,后续维护、二手残值,这些都得盘算。
降价潮反噬的不只是厂家,服务网络、二手市场也要及时跟上。
假如今天市面上几十款车拼出最低价,明天没人撑住售后和保值,收获几场“低价狂欢”可不见得是好事儿。
更别提部分小众品牌,冒险降价但没跟上体系建设,用户买完后还得提心吊胆,生怕变成孤儿车。
市场就是这么搞笑,围观的人乐呵呵,真正掏钱的多数都在算计。
这波SUV降价,不仅把市场带疯,也带来了行业层面的反思。
以价换量,是暂时救命还是长期良策?
会不会今后新车上市就没有高溢价空间,大家只能走平民化、性价比极致?
消费者是赢家吗,抑或这只是狂欢中的一场“击鼓传花”?
作为普通人,谁不希望品牌卷一卷,把利润留给顾客?可一旦行业利润见底,那接下来就是服务缩水、售后缩水,最后没得玩了。
有些声音认为,车企如果只看短期销量,不谋长远价值,很可能掏空品牌信任,毕竟买一辆车不是买半斤白菜,谁都盼着用得久、保值高,不能光靠眼花缭乱的促销。
革命尚未成功,降价只是开始,真正的竞争还得看谁能在创新和服务上下足功夫。
热闹归热闹,到头来谁都不能忽视一点:买卖双方都得兼顾利益,玩家越多,生存规则越复杂。
市场会变,玩家要跟,但老百姓在最后一刻,还是要摸摸自己钱包说一句:“降价了,也不能瞎冲。”
降价不是坏事,但这场“彼此伤害”的游戏,大概真不是谁都能轻松笑到最后。
话都说到这份上,摆摊儿卖瓜的也该歇歇气了。
给观众朋友们留个互动题:
你觉得这次SUV降价潮,是消费者的“真香时刻”,还是车企的“无奈下场”?你会不会趁机买车,抑或继续等等再抄底?
啪啪弹幕,欢迎你说出自己的看法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