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10 EM-P金砖电池,极端测试无压力,安全焦虑全解除

自从电动汽车走进了咱们的日常生活,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一直摆在大家面前,那就是电池到底安不安全?

这个问题,尤其是在夏天,会变得特别突出。

大白天,车子在太阳底下晒得滚烫,很多人心里都会犯嘀咕,这时候直接充电,电池会不会受不了?

领克10 EM-P金砖电池,极端测试无压力,安全焦虑全解除-有驾

到了晚上,把车停在充电桩上,又总担心通风不好,热量散不出去,会不会有什么隐患。

有时候赶时间想用快充,又怕电流太大、温度太高,把电池给充坏了,影响以后用车的成本。

这种因为电池而产生的焦虑,可以说成了不少车主心里的一块石头,想踏实,但又总有点不放心。

不过,最近领克品牌推出的一款名为领克10 EM-P的新车,它所搭载的金砖电池进行了一系列非常严苛的公开测试,似乎就是想用实打实的表现,来正面回答大家心里的这些疑问。

咱们先说说最常见的高温情况。

夏天室外停车,车内温度飙到五六十度是常事,车底的电池包温度也不会低。

在这种情况下充电和行驶,电池的状态就至关重要。

为了模拟这种极端环境,测试机构把整个金砖电池包,放进了一个40摄氏度的恒温箱里,连续待了12个小时,这基本就相当于把车在盛夏的午后暴晒了半天。

等电池包被“烤”得热乎乎的时候,测试马上开始,先是用大功率快充,然后换成慢充,接着再让它进行高强度的放电,模拟急加速和高速行驶,之后再切换到低强度放电,模拟城市里堵车走走停停。

领克10 EM-P金砖电池,极端测试无压力,安全焦虑全解除-有驾

整个过程下来,结果显示电池的充放电效率非常稳定,没有出现任何中断或者功率突然下降的情况,续航能力也几乎没受到高温的影响。

这背后的技术其实不复杂,说白了就是给电池做好了“隔热”和“散热”。

它用上了一种特殊的绝缘涂层,能顶住300度的高温半小时,把外面的热量先隔绝开。

在电池内部,每个电芯之间又用了航空级别的隔热材料,防止一个电芯发热了,把热量传给旁边的“邻居”。

同时,它还有一套主动的冷却系统,能像空调一样快速带走热量,确保电池始终在一个舒服又安全的温度下工作。

除了怕热,另一个让车主担心的就是怕水。

尤其是在雨季,城市里有些路段容易积水,车子开过去,底盘下的电池包就等于是在水里泡着。

如果密封做得不好,水一旦进去,轻则损坏电池,重则可能导致短路,引发更大的危险。

针对这一点,中汽研的专家们做了一个比日常涉水更极端的测试。

领克10 EM-P金砖电池,极端测试无压力,安全焦虑全解除-有驾

他们把一个充满电的电池包,整个扔进了一个大水池里,而且池子里的水还不是普通的水,是加了3.5%盐分的盐水,浓度和海水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盐水的导电性和腐蚀性比淡水强得多,对密封性的考验也更严峻。

这个电池包就在这样的盐水里,带着电浸泡了整整48个小时。

两天之后捞出来检查,结果是内部滴水未进,绝缘性能完好无损,没有任何安全隐患。

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一套严密的密封设计。

电池包的上盖和箱体是用高强度螺栓紧紧锁死的,并且在所有接缝处都用上了非常耐用的结构胶来密封。

据说,它的密封能力超过了国家标准的48倍,这意味着开着这辆车,在35厘米深的水里颠簸着行驶500米,电池包也能保证不进水。

这种防护水平,已经足够应对绝大多数城市内涝的情况了。

日常开车,除了高温和涉水,还有一种风险就是底盘磕碰。

领克10 EM-P金砖电池,极端测试无压力,安全焦虑全解除-有驾

比如过一个大坑、上一个马路牙子,或者路上有块石头没看见,都可能刮到底盘。

电动车的电池包通常就安装在底盘上,一旦被硬物撞击,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验证电池包的抗冲击能力,测试人员进行了一项非常直观的刮底测试。

他们让整车以每小时37公里的速度,从一个直径15厘米的实心钢球上开过去,让钢球结结实实地从电池包底部刮过。

这种冲击力,比我们平时不小心刮到东西要大得多。

测试之后检查电池包,外部结构没有发生变形,里面的电芯更是完好无损。

这身“硬功夫”来自于它扎实的用料和设计。

电池包的底部用上了14毫米厚的铝合金复合材料做防护板,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保护层。

整个电池包的框架是用高强度的铝合金焊接而成的,在国家标准的碰撞测试中,即便车辆侧面受到严重撞击,也能保证电池电芯不被挤压侵入。

领克10 EM-P金砖电池,极端测试无压力,安全焦虑全解除-有驾

以上这些测试,都是在预防问题发生。

但大家最关心的是,万一,只是说万一,在最最极端的事故中,电池真的被刺穿了,发生了热失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起火冒烟”,那时候车和人该怎么办?

为了回答这个终极问题,领克进行了一项行业里都很少见的公开测试:带电针刺热失控试验。

他们用一根6毫米粗的特制钨钢针,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刺入充满电的电池包内部深处,人为地引发热失控。

就在针刺触发热失控的那一瞬间,一系列的安全措施被同时激活了。

首先,电池包的防爆阀立即打开,将内部瞬间产生的高压气体排出;同时,四个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也弹了出来,方便车内人员第一时间逃生;车内的大屏幕和车外的双闪灯、警报声也同步启动,用各种方式向周围发出警报;更重要的是,车辆的后台系统在1秒内就把报警信息推送到了云端和车主的手机APP上。

在整个热失控过程中,虽然有烟雾产生,但乘员舱内没有出现明火。

事后检测车内空气,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远低于安全标准,氧气含量也正常,保证了人员逃生的环境相对安全。

并且在之后的24小时观察期内,电池包的温度逐渐降至正常,没有发生复燃。

这种在危险发生时,不仅能自己“扛”,还能主动为乘员创造逃生机会的设计,体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安全理念。

这种安全理念也不仅仅局限在电池上,它还延伸到了整车的其他方面,比如先进的线控制动系统能让刹车距离变得更短,智能的四驱系统能在湿滑路面上提供更好的稳定性,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安全防护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