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荷兰政府突然干了件让人看不懂的事儿——眼看着自己马上就要下台了,却在最后关头强行接管了一家中国资本控股的芯片企业安世半导体。这事儿来得太突然,突然到连欧洲的那些汽车巨头都没反应过来,等他们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的生产线快要停摆了。
你说巧不巧?就在荷兰大选前十天,这届即将卸任的政府突然发力,通过法院把安世半导体这家好好的企业给“收归国有”了。要知道,这可是一家运营正常、没有任何违法记录的公司,突然就被贴上了“威胁国家安全”的标签。更离谱的是,中方的反击来得又快又准,直接掐住了欧洲汽车产业的脖子,十几家车企联名上书求救,场面一度相当尴尬。
说起来,这出闹剧的起因还得从今年6月说起。那会儿美国政府就开始没完没了地给荷兰打电话、发邮件,反复强调这家企业“不能留在中国人手里”。虽然表面上荷兰政府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是“独立决策”,跟美国没半毛钱关系,可是内部文件早就把真相扒了个底朝天。美国那边三番五次施压,荷兰这边就乖乖照办,这种“我自愿的”说辞,听着就让人觉得好笑。
负责这事儿的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写了封长信辩解,说什么“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法院独立裁决”,听起来冠冕堂皇。可问题是,安世半导体这些年经营得好好的,财务状况健康,技术研发也没什么问题,哪来的安全威胁?更搞笑的是,这家企业的中国母公司从来没上过任何制裁名单,也没被哪个国家认定有问题。硬要说它“危及关键技术”,这理由未免太牵强了吧?
再说那个所谓的“法院独立”,你想想看,政府在前面使劲推动、立法审批一手包办,营造出一种“非接管不可”的氛围,法官在这种压力下能做出什么判决?这跟独立二字能沾上边吗?说白了,就是政府想干什么,法院配合演一出戏罢了。把责任往法官身上一推,自己倒是撇得干净。
这招操作的时机选得特别微妙。荷兰政府早在9月份就宣布解散了,进入所谓的“看守”状态,按道理说应该只管日常事务,别搞什么大动作。可偏偏在大选前夕,快要下台的政府突然对一家中资企业动手,这节奏不对劲啊。你说是巧合?鬼才信。
往深了想,这届政府的小算盘其实挺精明。第一呢,趁着还没下台,赶紧给美国递个投名状,证明自己是“靠得住的盟友”,将来在国际舞台上说不定还能混个人情。第二呢,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下一届政府,反正中方肯定要反制,到时候经济受损、外交关系紧张,那都是新政府的事儿了,跟自己没关系。这种“我办事你背锅”的玩法,在西方政坛里可太常见了。
可这帮人万万没想到,中方的反击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狠。中国商务部一出手,就精准打击了跟安世半导体相关的特定芯片出口,这些零部件恰好是欧洲汽车电控系统的核心组件。你猜怎么着?欧洲那些大牌车企立马坐不住了。
大众、宝马、雷诺这些名头响当当的企业,平时一个比一个牛气,这会儿全都急眼了。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赶紧组织了16家车企联名写信给欧盟委员会,措辞那叫一个急切——“芯片库存最多还能撑两周”、“生产线随时可能停摆”。你说这慌不慌?平时号称供应链管理多完善,关键时刻发现自己脆弱得不行。
有意思的是,荷兰政府这会儿又开始喊话了,说什么“愿意跟中方沟通”、“希望解除出口限制”。你说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自己先动手抢了人家企业,现在反倒要求人家不要反击,这是什么逻辑?就好比你先打了别人一拳,然后说“咱们别动手行吗”,谁听了不觉得荒唐?
这种“我能动你,你不能动我”的双重标准,正是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的通病。他们一边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一边又想随时掀桌子,以为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可现实不是这样的,全球产业链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任何单方面的霸道行为,最后都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中方这次反制,表面上看是针对荷兰的动作,实际上是给全世界上了一课:别以为政治投机可以没有代价。你动了别人的企业,别人就能让你的产业链断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逻辑。更深层的含义是,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角色了,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出手还挺准。
现在荷兰新政府还没上台,就已经接了个大麻烦。中荷关系冻到了冰点,欧洲车企在那儿叫苦连天,荷兰本国企业也人心惶惶。新政府上来第一件事,就得想办法收拾这个烂摊子,你说他们心里能不骂前任吗?
这事儿的影响还远着呢。欧洲那边现在开始反思了,原来供应链这么脆弱,关键零部件掌握在别人手里,说断就断。以前老说要“战略自主”,喊口号倒是容易,真要做到可就难了。现在好了,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估计以后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分散风险了。
还有更尴尬的。荷兰这一闹,其他欧洲国家也开始打鼓了——要是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走,最后受伤的会不会是自己?法国、德国这些国家本来就对美国的“长臂管辖”不太爽,现在看到荷兰这下场,心里肯定更没底了。欧洲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分歧,估计会越来越大。
说到底,这场风波暴露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到底该怎么站队?荷兰以为跟着美国走就万事大吉,结果发现自己成了炮灰。既得罪了中国,又把自己的产业给搭进去了,里外不是人。这种“押宝一方”的策略,在当今这个多极化的世界里,风险实在太大了。
更搞笑的是,荷兰经济大臣后来还透露说“几天内要跟中方会面”,语气里带着点儿急切。可你说这会面能谈出什么?人家企业被你强行夺走了,你连个补偿方案都没有,就想让人家恢复供货?这不是做梦吗?除非荷兰愿意把安世半导体还回去,否则这事儿根本就没得谈。
从商业角度看,这次事件对全球投资环境的影响也不小。原本以为欧洲是个讲规则、重法治的地方,现在看来,政治需要的时候,规则说改就改,法律说用就用。以后谁还敢放心在这些国家投资?中国企业肯定要重新评估风险了,其他国家的企业看到这情况,估计也得掂量掂量。
有人说这是“逆全球化”的一个缩影,我看不完全是。全球化该继续还得继续,关键是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像荷兰这种“我想拿就拿”的做法,那不叫全球化,那叫霸道。真正的全球化,应该是大家按规矩办事,有纠纷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不是哪个国家政治需要了,就随便找个借口把别人的资产给没收了。
现在这个局面,荷兰新政府怎么收场,欧洲车企能撑多久,中荷关系何时解冻,这些都还是未知数。可以确定的是,这场闹剧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基于政治投机的短视行为,最终都会反噬到自己头上。
你觉得荷兰新政府会怎么处理这个烂摊子?他们会把安世半导体还回去吗?还是继续硬扛到底?欧洲车企这次会不会真的被逼到生产线停摆?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