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W固态变压器实现多通道快充,电动汽车充电效率提升300%

本文将深入剖析一项颠覆性的充电解决方案——基于固态变压器(SST)的1MW级多通道快速充电站。这项前沿技术不仅能够直接接入中压电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充电功率和效率,还通过其紧凑化、智能化的设计,彻底改变了传统充电设施的笨重形态。我们将揭示其如何通过多通道独立控制,同时为多辆电动汽车提供高效、安全的快速充电服务,并探讨其在稳定电网、实现车网互动(V2G)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飞跃,更是开启高效、绿色交通新纪元的关键一步。

前言:电动汽车时代的“充电焦虑”与技术破局

在过去二十年里,电动汽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概念走向现实,深刻地改变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然而,续航里程和充电便利性始终是悬在每一位车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缓解用户的“充电焦虑”,大规模部署充电基础设施,尤其是在城市和交通干线上,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任务。

快速充电技术应运而生,它以高达400kW的惊人功率,旨在将充电时间缩短至“加油”的水平。然而,这种近乎“暴力”的充电方式亦给电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功率负载的瞬时接入和断开,极易对局部电网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尤其是在配电容量不足的地区。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业界提出了将电池储能系统(BESS)与充电站相结合的方案。储能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可以在电网负荷较低时“囤积”电能,在充电高峰时释放,从而实现与电网的“解耦”。这种方式不仅能保障快速充电的稳定性,还能参与电网的削峰填谷,甚至通过双向能量流动提供辅助服务,为充电站运营商开辟了新的盈利模式。

然而,传统充电站实现中压到低压的转换,依赖的是庞大且笨重的工频变压器。这种设备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严重制约了高功率充电站的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固态变压器(SST)技术以其革命性的优势,登上了历史舞台。SST利用高频电力电子变换技术,不仅能将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缩减到极致,还能实现更精细的电能质量控制和灵活的双向能量调度。

本文将郑重推介一种基于固态变压器(SST)技术的新型1MW级多通道快速充电站。该系统巧妙地融合了级联H桥(CHB)和四象限有功桥(QAB)变换器,实现了与22.9kV中压电网的直接连接,并能同时为五个独立的电动汽车充电端口和一个储能系统(ESS)提供能量。我们将通过详尽的实验数据,包括满功率负载测试和与商用电动汽车的实际对接测试,全面验证这一创新架构在真实应用场景中的卓越性能和可行性。

多通道快速充电站的系统配置

系统架构深度解析:一颗强大的“能源心脏”

我们提出的多通道快速充电站系统的核心,是一个精巧而强大的固态变压器(SST)。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用于完成交直流变换的级联H桥(CHB)变换器,以及用于实现直流侧功率灵活分配的四象限有功桥(QAB)变换器。

核心优势:

直连中压电网:该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直接接入22.9kVac的中压输电线路,无需任何额外的降压变压器。这极大地简化了充电站的结构,降低了占地面积和建设成本。

多通道并行充电:系统集成了五个独立的电动汽车充电端口和一个储能系统(ESS)接口,可以同时满足多台车辆的充电需求,并实现与储能的灵活互动。

高速通信与精准控制:为了确保各个模块之间协同工作,系统采用了运行速率高达100Mbps的高速EtherCAT通信协议。这种冗余环形拓扑的通信架构,确保了控制信号的低延迟和高可靠性,实现了对电网、电动汽车负载和储能系统之间功率流动的无缝管理。

实验装置

子模块的精妙设计:

系统的每一个子模块(如图2所示)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在交流侧,采用了全桥结构以实现高效的交直流转换。而在直流侧,则创新性地使用了四象限有功桥(QAB)变换器。其中,高压侧的两个桥串联,以有效分担高电压带来的应力;另外两个桥则分别作为电动汽车(EV)和储能系统(ESS)的专用端口。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对直流侧开关器件的电压要求,还实现了电动汽车与储能的同时连接,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系统关键参数:

1MW固态变压器实现多通道快充,电动汽车充电效率提升300%-有驾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在部分子模块发生故障时仍能保证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模块化系统通常需要设置约10%的冗余模块。尽管当前版本的系统尚未包含冗余设计,但这已被确定为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

灵活多变的运行模式:

智能能源调度中心不同于传统单向充电桩,我们所提出的充电站乃是一个拥有双向能量流动能力的智能能源枢纽。它能够在电网、电动汽车(EV)以及储能系统(ESS)之间灵活地进行功率调度。

主要运行模式:

模式一: 电网直充模式 (Grid-to-EV) 在这种标准模式下,系统将电网的电能直接输送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同时控制储能系统的功率输出为零。操作员也可以根据需求,让系统独立或同时为储能电池充电。

模式二: 储能辅助充电模式 (Grid+ESS-to-EV) 当充电需求超过电网侧的瞬时供给能力时,预先充满电的储能系统可以与电网并联,共同为电动汽车提供能量,实现混合动力输送,有效缓解对电网的冲击。

模式三: 储能独立充电模式 (ESS-to-EV) 在电网故障或离网状态下,储能系统可以作为独立的电源,为电动汽车提供应急充电服务。

模式四: 电网支撑模式 (ESS-to-Grid) 在没有车辆充电时,该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并网储能电站运行,参与电网的削峰填谷,为电网提供支撑服务,从而创造额外收益。

此外,该系统还支持更多前沿的运行模式,例如车辆到电网(V2G),即电动汽车反向向电网送电;车辆到储能(EV-to-ESS)的能量转移;以及在电网中断时能够主动构建一个微型电网的孤岛运行(GFM)能力。这些强大的双向功率控制能力,使其在保障电动汽车充电的核心功能之外,成为了提升电网稳定性的重要资产。

系统运行方式

实验验证:从理论到现实的完美跨越为了全面验证该多通道快速充电站的真实性能,我们搭建了一套复杂的实验平台。实验包含两个核心部分,即1MW额定负载测试与真实电动汽车充电测试。

1 满功率负载测试

我们的测试平台包括一个用于模拟电网电压的感应电压调节器(IVR)、一个将电压升至22.9kV的变压器(TRI),以及一个功率高达2MW的AC/DC变换器,用于在满载测试中补偿系统损耗。

测试结果令人振奋:

空载运行: 在额定电压下,系统空载运行时,电网侧电流接近于零,而输出到电动汽车和储能端口的电压则被精确地稳定在目标值,波形平滑无畸变。

满载运行: 在1MW额定功率输出时,电网侧的输入电流呈现出完美的正弦波形,各个输出端口的电压依然保持高度稳定,纹波和瞬态波动极小,证明了系统卓越的控制性能和功率处理能力。

动态响应: 在从空载到满载的功率爬升过程中,系统的电网电流和输出电压均表现出平滑的过渡和快速的响应,控制效果十分理想。

双向运行: 在200kW功率的双向(充电和放电)测试中,系统同样表现稳定,证明了其在储能应用中的可靠性。

实际波形

2 真实电动汽车充电验证

为了测试系统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我们将其与商用充电桩和多辆电动汽车连接。由于充电桩需要根据车辆电池的状态来精确控制充电电压和电流,我们在系统和充电桩之间增加了一个DC-DC变换器作为接口。

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成功地为三辆电动汽车提供了并行的快速充电服务。车辆与充电站之间的通信协议(如CCS或CHAdeMO)正常建立,充电过程平稳、安全。这一结果有力地证实了该多通道充电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卓越性能。

电动汽车充电性能验证

未来展望:迈向紧凑化、高可靠的充电新纪元

通过全面的实验验证,我们证明了这款基于固态变压器的多通道快速充电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然而,为了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我们还需在两个关键领域进行优化:进一步缩小系统体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以及引入冗余设计来增强运行的可靠性。

我们已经设计出了一个紧凑的集装箱式充电系统方案。如图所示,整个系统,包括中压开关柜、多通道快充模块以及液体冷却系统,都被集成在一个标准的20英尺集装箱内。这种“即插即用”的设计将极大地加速充电站的部署速度。

我们相信,这种集装箱式的模块化快速充电系统,将成为未来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主流形态。它们可以像积木一样灵活地部署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公共停车场、物流园区等各种场景,为构建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交通能源网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未来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3 结论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款能够直接接入22.9kVac电网的新型多通道快速充电站架构。通过理论分析和全面的实验验证,我们证实了该系统在额定负载下稳定运行的能力,并成功演示了其为多辆商用电动汽车同时充电的功能。这项工作的核心贡献在于开发并验证了一个高效连接中压电网、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充电器的创新解决方案。

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两大方向:一是通过引入冗-余子模块和先进的故障管理策略来提升系统可靠性;二是通过模块化扩展来增加系统容量,并集成无功补偿、频率调节等高级电网支撑功能。这些努力将使我们的充电技术不仅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更能成为未来智能电网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田栩宁方声明目前单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