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车惊现“测试车”印记?官方:别慌,湿毛巾就能擦掉

得,这世道真是越来越魔幻了。

你花个二十来万,贷着款,排着队,好不容易把全村的希望——一台崭新的小米SU7给盼回了家。

那新车味儿还没吸两口呢,一抬头,好家伙,挡风玻璃上跟显影似的浮现出仨字儿:“测试车”。

这感觉,比你结婚当天司仪管你叫前任的名字还刺激。

那一瞬间,车主大哥心里估计就一句台词:我本一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雷总,我成内测用户了?

这事儿一出,互联网上那叫一个热闹。

毕竟是小米汽车,自带显微镜和扩音器,屁大点事儿都能给你整出个春节联欢晚会的效果。

小米公关头儿王化也是个明白人,知道这火得赶紧灭,立马冲出来发了篇小作文。

小米新车惊现“测试车”印记?官方:别慌,湿毛巾就能擦掉-有驾

那文章写得,滴水不漏,堪称当代太极宗师。

通篇意思就是:爷,息怒,误会!

这是咱品控严,随机抽一台车下来静态评审,贴个条做个记号,完事儿忘了擦屁股,留了点印子。

莫慌,湿毛巾,包治百病!

实在不行滴两滴风油精。

最后来个标准结局:对不起,我们改,下不为例。

这话术,搁一般公司可能就过去了。

但网友是谁啊?

是拿着放大镜在鸡蛋里挑钢筋的一群人。

大家伙儿咂摸了半天,不对味儿啊。

核心的 bug 在哪?

就在“测试车”这三个字上。

你写个“已检”,写个“王总御览”,哪怕画个“正”字呢,都比这仨字让人心里舒坦。

小米新车惊现“测试车”印记?官方:别慌,湿毛巾就能擦掉-有驾

“测试”这玩意儿,在咱消费者的脑回路里,就直接跟“半成品”、“不靠谱”、“小白鼠”划等号。

我掏的是真金白银,买的是一个承诺,一个能拉着老婆孩子上高速的铁疙瘩,你现在告诉我,我这台可能是你们内部练手的“习作”?

这道坎儿,可不是一块湿-毛巾-蘸-风-油-精能迈过去的。

这事儿深究起来,其实挺可乐的。

它压根不是个品控问题,而是个文化冲突。

是“互联网牛仔”闯进了“百年老店汽车厂”之后,发生的经典排异反应。

你看,在手机圈、软件界,搞个“Beta版”,那叫时尚,叫与用户共创,粉丝们还抢着要资格,帮着找 bug,完了还特有成就感。

小米新车惊现“测试车”印记?官方:别慌,湿毛巾就能擦掉-有驾

雷军和小米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米粉养成记”。

但这套玩法,在汽车这行,就是纯纯的作死。

汽车是什么?

是容错率无限趋近于零的工业品。

你手机系统崩了,大不了重启;你车机系统在高速上想“重启”一下试试?

你不能指望用户一边开着车,一边还帮你做“道路公测”。

工程师们可能觉得这就是个内部标签,跟在代码里留个注释没啥区别,他们忘了,汽车没有后台,工厂的每一个动作,最终都可能成为用户面前的“前台bug”。

这让我想起当年特斯拉刚出来的时候,那车门缝宽得能塞进去一个手机,被传统车厂嘲笑了好久。

马斯克也是典型的“互联网牛仔”,先上车后补票,用OTA升级解决一切。

他们都犯了同一个毛-病:低估了制造业的严谨和用户对安全感的绝对需求。

所以你看,王化那篇回应,从公关技巧上说没问题,但从用户心理学上说,就是零分。

他太急于解释“是什么”,而没能共情用户“怕的是什么”。

当用户感到被“测试”的时候,他最需要的不是一个物理上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情感上的安抚。

你得告诉他,你不是小白鼠,你是我们的上帝。

说到底,小米SU7这车,产品力确实不俗,但造车这事儿,光有“理科思维”是不够的。

你怎么跟用户说话,怎么建立信任,怎么在犯错的时候姿态优雅地滑跪,这些“文科功底”同样重要。

湿毛巾能擦掉玻璃上的字,但擦不掉用户心里的那点疑虑。

这道“隐性留痕”,给小米汽车提了个醒:从互联网跨界到制造业,要改的不仅是技术流程,更是脑子里的思维模式。

不然,今天你能留下“测试车”的印子,明天,谁知道还会留下点什么别的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