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降临,城市道路上一辆接一辆新款新能源车亮起了蓝色的氛围灯——有人神情自若地刷着手机,有人靠在座椅上打盹,偶尔斜睨着飞速流转的街景。车流像鱼群一样自发避让、并线、掉头。外面鸣笛急促,车厢内静谧得近乎荒诞。你要是坐进去,很难不琢磨一句:“这车,真不是自己在开?”
假如你是车主,会不会好奇:“到底是谁在帮我决策?”多数人会下意识地说:“大概是车厂自己整的智能驾驶系统呗。”要么,就是最近风头正盛的华为、特斯拉之类高光选手。但现在摆在眼前的事实多少让人有点措手不及——最新的城市智驾市场权威数据显示,十辆能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里,有六辆用的不是华为,不是特斯拉,也不是某家新势力自家“智造”,而是Momenta。是的,Momenta,市场份额60.1%,华为还不到三成,剩下的不够塞牙缝。
这画风多少有点像一起刑侦现场。案发地就在城市道路,涉案群体从不露脸的“幕后黑手”,市场里的新老巨头全都在场。你能看见的,只是层层包装的车型,光鲜亮丽的品牌Logo,看不见的,是背后算法和代码的较量。当所有人都等着看哪位大佬会拔枪对决,结果发现——笑到最后的,不是前台跑马圈地的主角。
我承认,Momenta这个名字听起来不够响亮,投资人也未必一见就激动到“融资疯抢”。但这些不妨碍人家把智驾赛道玩成现实悬疑剧。我们把现场证据链摆一摆:
整条城市智驾产业链里,有三种流派。
- 一派讲究“全栈自研”:典型如理想、小鹏。主打技术自尊心,全流程闭环,“从感知到规控,芯片到算法全包圆”。骨子里像一位认死理的中餐大厨,“活猪自己养,辣椒自己种,”最后可惜一桌子菜没人吃。成本高、速度慢,车主等不起,市场变化也等不起。
- 二派是“全家桶”控:华为说了算。技术确实硬,稳定高效,“硬件、软件、外加UI风格,连配色都你说了算。”但麻烦也在这儿,合作者只能做点“外观微调”,遇到个性化需求立刻原地打转。产业上下游,有时未必甘愿全程陪跑。
- 三派恰好是Momenta:它懒得争C位,不自造、不全包,只攒一个最聪明“驾驶大脑”,和所有车企都玩合作。你拿我模型,我用你数据,一起搞系统,一起分风险。甚至还随便你怎么定制,“你要凸显品牌性格,去搞,没问题。”
按道理说,这种模式八九年前互联网企业都玩过,怎么到了智驾行业成了稀缺品种?只因传统智驾的商业闭环,实在太“轴”。数据是命门,不放手就永远走不远。
精神内核更妙在技术细节。Momenta坚持“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路线”。什么意思?就是系统不再按“看清楚-想明白-动手脚”三步走,而是让算法像老司机一样,直接从路景到方向盘和踏板,不走回头路。复杂吗?复杂。可是推理出来,等同于AI把驾驶变成了肌肉记忆,比那些分段处处断链的处理方式效率高、适应力强。
别看过去几年车企都热衷搞自己的“智能驾驶”,但真正全国范围、全场景、全气候真正可用的,没几个能做到。华为系统确实平顺,但在市场推广上饱受“卡脖子”争端。Momenta这种合作者,反而悄没声儿成了“出口大王”:英国、澳大利亚都装上它的系统,连宝马、奥迪、通用都成了客户。
这场牌局,到底赢在什么?从来不是谁会开发布会宣称“遥遥领先”,也不是哪家敢做“生态闭环”。市场用脚投票——谁的系统真上了路,用户愿真金白银买单,谁就是真赢家。华为善于造势,但车企主导权到不了手都心有疑虑;理想/小鹏瞪大眼自己闭门“修炼”,结果出师不利,“闷头搬砖变砖家”;而Momenta,老老实实把难啃的技术做精,广撒网,求共赢,不吹不擂,最后份额才成了最大赢家。
要说这里面有什么“黑色幽默”,大概就是我们总以为“大牌携全栈自研才牛”,结果幕后的吃瓜群众成了高分学霸。车企看似主打“品牌自尊”,结果到头来是技术供应商给背书;市场热炒“国产自主科技”,最后上路最多的却是第三方算法派。同行也许憋了一肚子气:最爱躲在聚光灯外面的那位,比赛起跑线却悄悄越跑越远。
但胜利的路,也并非尽然如剧本所写。Momenta这条“开放合作共赢路”,真的能走多久?会不会哪天被车企反噬,或者华为卷土重来?城市多变,市场无常,无论大模型多聪明,难点始终在于落地与可持续。
最后留个问题——汽车智能驾驶终局,是不是只属于技术最强、资本最厚的那波人,还是能属于那些真正肯让“别人也赢”的老实人?60%的市场份额,不说明一切,却像一把手术刀,割开了车圈那些表象和迷雾。你愿意相信,这行业最后是豪赌派赢家通吃,还是有人能一直赌得“大家都能分到些汤”?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