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起亚的新闻,都有一种看上个版本的老英雄,在如今这个神仙打架的版本里艰难补刀的错位感。最近起亚又整了个新活儿,搞了个叫EV2的小车,纯电的,SUV,据说专门为欧洲市场量身定做。
这个操作,怎么说呢,属于典中典。
就好像一场修仙小说里最惨烈的灭门之战,所有门派掌门都祭出了本命法宝,自爆金丹的,燃烧神魂的,召唤域外天魔的,整个战场打成了一锅滚烫的血粥。结果你发现有一个哥们,蹲在战场边缘,小心翼翼地给自己贴了张“金钟罩铁布衫”,然后扭头就跑,说要去隔壁新手村教训一下村口的野狗。
所有人都傻了。
大哥,你是不是对战况有什么误解?现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什么红海蓝海了,这是血海,是黑暗森林,是大家一起掀桌子的修罗场。这里的竞争法则只有一个: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后来各路神仙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你看那些新势力和转型的老巨头,哪个不是一副“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癫狂状态?降价不是新闻,不降价才是新闻。技术发布会开得跟飞升大典一样,恨不得把CEO直接用火箭送上天。
在这种环境里,战略的核心已经不是“我要怎么赢”,而是“我要怎么拉着对手一起死”。最好的营销是让对手的公关团队加班到猝死,最好的技术是让对手的工程师怀疑人生,最好的价格是让对手的财务总监连夜跑路。大家都在玩一种极限施压的闪电战,你起亚倒好,直接搞起了战略转进,润去欧洲了。
这叫什么?这不叫不务正业,这叫不装了,摊牌了,爷在中国卷不动了。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是真真切切经历过韩系车辉煌的年代的。那时候满大街的索纳塔、伊兰特,狮跑,感觉跟现在的比亚迪一样,是街溜子的硬通货。那时候的韩系车,主打一个性价比,一个“我有的配置,比我贵的没我有;跟我一样配置的,没我便宜”。这套打法在当年,好使,非常好使。
但现在是什么版本?现在性价比这个词,已经被重新定义了。现在的性价比,是“我亏本卖,就问你怕不怕?”。是把座椅通风、激光雷达、800V快充、高阶智驾这些过去听起来像压缩毛巾一样玄幻的东西,直接给你干到15万以内。这种玩法,起亚的心态直接就崩了。
所以你看它那个EV5,产品力其实不差,设计也在线,吭哧瘪肚搞了半天,结果往市场里一扔,噗通一下,连个水花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你不够疯。你的定价还停留在“我要赚钱”的旧思维里,而你的对手们,早就进入了“我先不亏死就算成功”的道诡异仙模式。
说真的,我最近看牙医花的钱,都够买个不错的国产电车电池了。
再回来看这个EV2。我承认,图片看着是真不错。那前脸,那日行灯,那双联屏,那一体式座椅,确实有两把刷子。483公里的续航,也勉强够用。但这一切,在一个错误的战略前提下,都显得特别滑稽。一个好产品,如果不投放到最关键的战场,那它就不是产品,它是一份写给自己的情书,一场自我感动的行为艺术。
这就引出了一个终极问题:品牌的玄学。
为什么奔驰漏油了大家还抢着买?为什么特斯拉三天两头降价大家还觉得香?为什么苹果的信号那么烂大家还愿意忍?因为这些品牌本身,已经超越了产品属性,成了一种信仰,一种玄学光环。买它,不是因为它好,而是因为它“是它”。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而起亚呢?起亚的品牌玄学是什么?是性价比?是“三大件”稳定?对不起,这些东西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就是上个世纪的古董。当电车把百公里加速干到3秒,当智能座舱比你家客厅还舒服,谁还跟你聊发动机变速箱?
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不在于代码多牛逼,而在于能不能躲开马路上逆行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种混沌的现实场景,才是技术的试金石。起亚那套东西,在中国的价格绞肉机和技术大乱斗面前,脆弱得就像一张纸。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把起亚比作逃兵可能有点过分,但又觉得不过分。
你说它在中国还有机会吗?机会这个东西,就像薛定谔的猫,你说有,它就有。但前提是,你得敢开那个盒子。起亚要是真有种,就把这个EV2原封不动地拿回中国,然后定一个让所有同行都睡不着觉的价格,比如9万9交个朋友。再把营销费用加大加大再加大,请全网最疯的博主来一场行为艺术式的发布会。
用魔法打败魔法,用癫狂对抗癫狂。
但它敢吗?我看悬。它跑到欧洲去,本身就说明它的思维还停留在商业逻辑的层面。而现在的中国市场,早就不讲商业逻辑了,它讲的是生存逻辑。
所以,起亚这个故事的结局,大概率不是王者归来,而是在一个相对安逸的地方,做一个岁月静好的小透明。毕竟,不是谁都有勇气,在雷劫里洗澡的。就这个态度,活该卖不好!最终的结论就是,一个不敢在中国这个修罗场里把自己变成疯子的品牌,无论它的车设计得再好看,都只是在为自己的墓志铭描边而已。能过,但也就只是能过。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