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中国不香了。
以前去车展,人挤人围着那辆银色Model 3像看未来。现在不一样了,展厅里最热闹的是小鹏、蔚来、小米SU7,一堆人钻进车里试冰箱、唱歌、自拍,搞得跟聚会一样。特斯拉那边冷冷清清,销售站那儿刷手机。
这不是哪个人不爱了,是整个市场变了。
几年前特斯拉来中国,真像是条鲶鱼,把一池子死气沉沉的传统车企全搅活了。大家开始搞电车,建充电站,供应链也起来了。反过来,特斯拉靠中国的厂子活下去,还能往全球发车。那时候算是你帮我我帮你,挺像那么回事。
可现在两边越走越远。
特斯拉还是那个脾气,车就得极简,功能少点没事,系统必须自己说了算。但中国人不吃这套了。谁买车不是给全家用,谁不想路上能放歌、孩子能喝冰水、老婆能拍照发朋友圈?国产车把这些都塞进去了,价格还便宜一大截。
有个朋友开三年Model 3,上个月卖了,换了小米SU7。我问他为啥,他说,不是不喜欢特斯拉了,是小米那车太懂人了,语音能听懂方言,空调提前自动开,连雨刮器都能自己判断要不要动。这种感觉,特斯拉给不了。
问题出在哪?听说中国团队早把用户反馈报上去过,说加冰箱、改界面、多做语音功能,结果美国那边拖着不动。他们做产品像做艺术品,但我们这儿是战场,拼的就是谁更贴心谁更快。
马斯克还想靠减配降成本,搞便宜新车。可这边是反着来的——配置越来越多,价格越压越低。比亚迪一款车,比Model Y便宜快一万美金,屏幕大、续航够、座椅加热通风全有。你说消费者怎么选?
数据摆着呢。特斯拉市场份额从两位数掉到4%,最近一个月销量跌了三成,别人家都在涨。第一季度在华销量看着涨了15%,可行业平均涨26%以上,它其实是输了。全球销量也在下滑,四年头一回。
这已经不只是车的事了。
以前马斯克是个特殊人物,美国人,却在中国混得开,中美都当他是个桥梁。现在桥塌了。他跟特朗普闹翻,中美关系紧张,北京也不指望他能说上话了。华盛顿那边更狠,说中国电动车是“带轮子的iPhone”,怕被远程控制。这话听着荒唐,可对特斯拉打击不小——它一半以上的车都是在上海工厂造的。
FSD自动驾驶想进中国,卡住了。数据不能出境,芯片又被美国管着不让用,训练模型搞不了。法规也紧了,出了事故之后,辅助驾驶更新慢得像蜗牛。人家小鹏、比亚迪自己搞的系统都上线了,百度的无人出租车在北京上海跑得欢,特斯拉还在等审批。
有意思的是,当年大家都说中国救了特斯拉,现在在美国眼里,这反而成了风险。依赖中国制造,等于脖子被人捏着。所以马斯克转头就去找印度,跟莫迪见面,谈建厂,想搬过去。印度也乐意,立马降低关税欢迎。
但他没意识到,他又在重复老路。
他搞机器人项目Optimus,核心零件比如电机和传动装置,还是找中国供应商。便宜、靠谱、出货快。短期是省事了,长期呢?这些厂学会了技术,回头就能给自己品牌供货。就像当年电池、电控、车身件,一步步被国产车拿走。
这就是讽刺的地方。特斯拉为了效率,亲手帮对手练级。每一代产品落地,都像在为中国产业链打补丁。学生毕业了不说,还当上了老师,现在讲课都不按你课本来了。
我在深圳认识个做汽车配件的小老板,三年前给特斯拉供螺丝,现在自己开了厂,做整套智能座舱模块,客户是蔚来和理想。他跟我说,以前我们叫“代工”,现在叫“联合开发”。
特斯拉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你带来火种,我们学会生火,后来我们烧得比你还旺。你不肯变,我们就走你没走过的路。
地缘政治一上来,你的优势变软肋,你的捷径成陷阱。逃去印度?也许能喘口气,但只要还得靠中国制造关键部件,这个循环就不会停。
我的看法是,跨国公司想在一个大国赚钱又不让人学会,本来就不现实。技术可以封锁一阵,人心学不会封。你不愿意低头听本地人说话,迟早会被本地人甩开。
特斯拉不是输给了某一家公司,是输给了变化的速度。
而中国,早就不再需要一个“外来导师”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