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老百姓过日子,买个大件儿,尤其是像汽车这样的,那都是家里的大事。
攒了半天钱,对比来对比去,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最盼望的就是提车那天,高高兴兴地把新车开回家。
可是,杭州的王女士最近就遇到了这么一件闹心事,她等了快半年的小米SU7,眼看就要到手了,却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把这件喜事搅得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事儿从头到尾,其实反映出了不少我们普通人在消费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也值得厂家好好思考一下。
事情得从王女士为什么买这辆车说起。
很多人买车,得看性能、看配置、看空间,还要去店里试驾好几次。
王女士不一样,她自己也说,车都没试驾,就是“冲着雷总”这三个字,就下了订单。
今年三月份,她交了五千块钱定金,订了一台总价二十五万多的 小米SU7 Pro。
这种消费行为,其实在现在很常见,背后是一种强大的信任感。
小米这个品牌,还有雷军先生本人,在很多国人心里,是有着相当不错的口碑和信誉的。
大家觉得,这么大一个公司,这么一个注重声誉的企业家,造出来的车,肯定差不了。
正是因为这份信任,小米汽车一发布,订单就跟雪片一样飞来,据说24小时就订出去了八万多台,这既是光荣,也是一种沉甸甸的压力。
王女士就这样,从春天等到了夏天,心里头那份期待肯定是越来越浓。
终于,八月初,她把尾款付清了,就等着去提车。
可就在提车的前一天晚上,交付中心打来一个电话,提前给她打了个“预防针”,说她的车前挡风玻璃上可能有个小瑕疵,非常小,大概0.13厘米。
王女士当时心也挺大的,想着要是个小气泡或者一点灰尘,不影响开车,那也就算了。
可第二天到了现场,她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
那个小点,不在玻璃外面,也不在最里面,而是在双层玻璃的夹层里。
手从玻璃外面摸,是平的,但从车里面摸,能感觉到那个点是凹凸不平的。
这就说明,这不是生产过程中的小灰尘,而是玻璃本身受损了。
交付中心的人解释说,可能是运输的时候不小心磕碰到的。
王女士心里肯定不舒服,我买的是一辆崭新的车,钱一分没少花,结果还没摸到方向盘,它就已经是个“伤员”了,这换谁心里能痛快?
大家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咱们买个新手机,要是屏幕上有个坏点,都得琢磨着去换货,更别说是一辆二十多万的车了。
而且,这不仅仅是心里舒不舒服的问题。
王女士也担心,前挡风玻璃上有这么一个破损点,虽然现在看着不大,但万一夏天天热,或者冬天温差大,热胀冷缩的,会不会从这个点开始裂开?
这可是关系到行车安全的大事。
虽然工作人员说这是双层玻璃,很安全,但对于一个还没开上新车的车主来说,这种解释很难让人完全放心。
接下来,就是双方协商解决办法的阶段。
小米方面提出了几个方案。
第一个是给王女士换一块新的前挡风玻璃,并且延长玻璃的保修期。
王女士当场就拒绝了。
这个很好理解,新车最重要的一个价值点就是“原版原漆”,一旦动过,哪怕是换的原厂件,在性质上也就变成了“维修车”。
这不仅让新车的意义打了折扣,将来如果想卖二手车,价格也肯定会受影响。
第二个方案是补偿一些钱或者积分。
王女士也没同意,这表明她不是想占什么便宜,她要的就是一个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我花钱买新东西,就应该得到一个完好无缺的新东西。
最后,双方都同意换一辆新车。
这本来应该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可偏偏就在执行这个方案的流程上,卡住了。
小米方面要求,王女士必须先在手机APP上,把这辆有问题的车进行“解绑”操作,然后他们才能重新给她排产一辆新车。
从小米公司的角度看,这个流程可能是内部系统设定的,一个订单对应一个车架号,不解除旧的绑定,就没法录入新的车辆信息,这是他们管理上的规定。
但是,站在王女士的角度,这个要求就让她非常不安了。
她等了快半年,APP里这个已经绑定的车辆信息,是她和这辆车唯一的联系,是她维权的凭证。
一旦解绑了,就等于她手里什么凭据都没有了。
她最担心的就是,万一解绑之后,小米把她当成一个新订单,重新排到队伍最后面去,那岂不是又要等上遥遥无期的几个月?
而且,她买这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在孩子去外地上大学之前,开上新车带孩子出去转转,眼看孩子十几天后就要走了,这个时间点对她来说非常重要。
所以,王女士提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要求:解绑可以,我配合你,但你得给我出一份书面的东西,一份盖了章的情况说明。
写清楚为什么要解绑,解绑之后我的订单怎么办,最重要的是,要给我一个明确的、有保障的新车交付时间。
这个要求,其实就是想把口头承诺变成白纸黑字,让自己心里有个底。
遗憾的是,小米方面没能满足她这个要求。
工作人员和客服的回应都比较官方,说内部可以加急处理,但具体的提车时间现在给不了,至于书面说明,他们认为交付群里的聊天记录就可以作为凭证。
这种处理方式,就显得有些生硬了。
对于一个已经心存疑虑和不安的消费者来说,这种标准化的、缺少变通的流程性回复,只会加剧她的不信任感。
最终,这件事情的发展令人惋惜。
王女士从一开始的“米粉”,一个满怀信任的消费者,因为这一个瑕疵和后续不顺畅的沟通,信任感被一点点消磨掉。
她的诉求从“给我换辆新车”,变成了“不行就全款退车我不买了”,到最后甚至表示,如果实在不行,五千块定金不要了,只要能把尾款退回来就行。
一个忠实的用户,就这样被推向了对立面。
这件事给所有正在快速发展的国产品牌都提了个醒。
在销量和订单飞速增长的时候,产品质量的把控和服务流程中的人性化关怀,这两样东西绝对不能掉队。
一个出厂时的微小瑕疵,对整个生产线来说可能只是万分之一,但对拿到这辆车的那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问题。
如何妥善处理这百分之百的问题,考验的不仅仅是售后政策,更是一个企业的温度和责任心。
流程固然重要,但流程是为用户服务的,当流程和用户的合理诉求发生冲突时,多一点灵活变通,多一份真诚的沟通,给用户一颗定心丸,远比一味地强调内部规定要重要得多。
毕竟,赢得一个消费者的心,比卖出一辆车,要长久得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