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初秋的空气难得清爽,车展开幕当天还没到九点,展馆里就已经是一片熙熙攘攘。刚进门,红旗EHS5那抹略带冷峻的红色便在展台上立住了脚,灯光下尾部的一圈弧形LED尾灯亮得分明。几个德国老爷们绕着车打转,时而用手机拍照,时而低声咕哝几句德语,我虽然听不懂,但猜他八成是在讨论这台车到底长得像不像自家的“大众”还是“斯柯达”。另一边,两个中国工程师正一丝不苟地校正展台物料板的角度,你看得出——他们不想输,更不允许出错。每一个细节都像案发现场的小碎屑样充满证据感,唯一缺席的,是那台幽然驶过的劳斯莱斯。
提起红旗,国内消费者脑子里自动跳出“官车、大佬、少儿不宜的售价”这些关键词。其实它比“国产豪华车”的范畴更复杂,自1958年首台CA72下线起,红旗的每一代产品都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反复咀嚼“身份”、“象征”这些难消化的词。中国汽车史写到高端两个字,开头总是红旗,绝少例外。只不过,这个曾代表权力和地位的车徽,最近开始琢磨出海的路,目标直指欧洲市场——不是为做量贩批发,而是要和那些老牌豪强抢蛋糕吃。
说实话,红旗进欧洲不算什么爆炸新闻。比亚迪、奇瑞、长安这些老伙计早在欧洲码头门口摆摊吆喝了,红旗只是现在才悄然赶来,挑了一台中型纯电SUV——EHS5做先锋。定位摆得明明白白,不和本地小众玩边缘,也不和欧美巨无霸硬碰,只想在大众化但有点格调的SUV阵地上试水,看欧洲眼光会不会多飘一眼。按照红旗自己的剧本,到2028年拼出200多家经销商,这种谋定而动的气场,有点像老刑警绕大圈包抄嫌疑人,节奏慢但没打算走回头路。
我翻了翻现场勘察笔记,EHS5这车的基本情况还是拿得出手。85度大电池、550公里WLTP续航、20分钟从10%充到80%,这些数据放在欧洲市场只能算中规中矩,不骄不躁。外观嘛,前脸虽然和某国产品牌有点“DNA互鉴”,侧身不算出挑,但那个LED尾灯还是很有风格——晚上开着,也算能让你在柏林环路被认出来是“中国来的车”。动力参数至今红旗自己都舍不得全交代,相信我,这不是遮遮掩掩,这是给同行留条体面。毕竟,总有媒体老师爱把厂家的“静默”写成“心虚”,谁能想到其实厂家在等后面几回合才放大招。
按我的职业习惯,喜欢把市场竞争拎成一块证据链。中国车企扎堆欧洲,早已经不只是价格战和情怀牌那么简单。你看,欧洲人对中国“智造”车的接受度逐年上升,除开那些排外的老爷子,绝大多数人都对新品牌抱着“且看且买”的态度。红旗和劳斯莱斯不是直接竞争关系,后者你说它卖车,更像在卖故事、仪式感和自费成仙的幻觉。红旗如果拿着国产豪华的路子去和劳斯莱斯刚正面,效果比在自动驾驶里强行插入模式还别扭。但话说回来,红旗这批产品,要想真坐上英国绅士的对面喝咖啡,还真得动点脑筋,不是堆配置和续航就能一劳永逸。
我倒是有些欣赏红旗有点憨厚、也有点执拗的“外行胆量”。大部分中国品牌一开始出海,也没独特到哪去,但胜在敢穿大裤衩站着,把定位说清楚,该近战就近战。红旗过往太多“国之重器”、“高大全”的滤镜,如今走进欧洲,难得务实和松弛。你能看到他们学着讲本地化产品经理出的词、不再像铁板烧一样严肃,甚至开始向欧洲家庭解释什么叫“宜商宜家”,这种转变不是靠领导拍脑门拍出来,而是市场裹挟出来的现实自觉。
别误会,欧洲市场对新人很现实。客户不缺选择,给你一份数据表不等于给你订单。政策变化、技术壁垒、消费习惯甚至售后体系,每一环都像法医现场要比对的指纹,错一道都可能被“排除掉”。红旗要真在欧洲扎下根,拼的一半是技术力,一半是社会理解力。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劳斯莱斯工程师路过慕尼黑展馆,看见红旗的展台,会不会心头一颤?我的理解,他八成会觉得:“嗯,这个来自东方的家伙,开始有点像当年的我们了。”
城头变幻、市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年,中国车企学会了把“做更好”当门面,但红旗想学会的是“做不同”。它有点像推理现场里那个最不受欢迎的证据,不起眼,但总坐在案卷夹的最上层。我们专业人士都知道,“出现的位置”和“影响力”往往没有严格对等关系,但时间会给懒得解释的人一个淡定的注脚。
写到这里,不妨问一句:如果有一天你在柏林街头看见一辆红旗EHS5开过,车主是个西装革履的德国大叔,你会不会有片刻怀疑自己的认知?红旗的欧洲冒险,对中国车企来说,是门面工程,还是全新赛点?又或者,所谓“豪华”在全球范围里,真就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说到底,市场像现场,每个人都来凑热闹,谁能被记住,看的始终不是噪音大小,而是最后留下的那条“证据链”。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