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销量来说,去年一年,奔驰全球销量同比跌了 7%,这可是它近年来最大的跌幅。更让人咋舌的是宝马 i3,以前三十多万的车,现在不到 18 万就能开回家,价格拦腰砍了一半还多。这在几年前,谁能想到呢?
反观国产的豪华车,倒是一路高歌猛进。问界 M9 在 50 万以上的价位里,连续 9 个月都是销量第一。还有刚上市的尊界 S800,第一个月订单就破了 6500 辆,这势头确实够猛。
有人说这是价格战闹的,但往深了看,没简单。听说 BBA 电车的毛利率现在只有 18%,而 2020 年的时候还有 32% 呢。卖得便宜了,赚的也少了,这账谁都算得过来。
更重要的是,买车的人想法变了。尤其是 90 后,买车时盯着车标念叨 “这牌子有百年历史” 的越来越少。数据显示,他们对品牌历史的关注度降了 67%,反而把 32% 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智能化体验上。有位问界 M9 的车主就说:“以前坐过奔驰 S 级,后排还不如我这车的华为投影仪好用。” 你说,这变化是不是挺有意思?
先说说电动化这事儿。别的不说,就说奥迪那个 PPE 平台,比广汽埃安的新平台晚了 9 个月才量产。这就好比别人都已经跑出去老远了,你还在起跑线系鞋带,差距可不就拉开了?再看宝马的油改电车,电池密度才 180Wh/kg,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都到 220Wh/kg 了。同样大小的电池,人家的车能多跑几十公里,你说消费者选谁?
更关键的是研发上的 “慢半拍”。听说 BBA 的中国团队想改个设计,还得上报德国总部,一来一回就得 6 个月。等审批下来,市场说不定早就变了天。
智能化方面的差距就更明显了。开 BBA 的电车在城里转悠,平均每百公里得自己动手调两次方向;换成带华为 ADS 3.0 的车,可能跑半天都不用碰一次方向盘。还有社群运营,蔚来的 APP 每天有 300 多万人在上面聊车,BBA 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现在的人买车,不光是买个交通工具,还想加入一个圈子,这点 BBA 好像还没转过弯来。
最根本的,还是对 “豪华” 的理解没跟上。年轻人想要的是 “冰箱彩电大沙发”,车里能办公、能娱乐,舒舒服服的。可 BBA 还在一个劲儿强调 “底盘调校多牛”“发动机技术多厉害”。就像有人想吃火锅,你非得端上一桌满汉全席,不是不好,是不合胃口啊。
奥迪新出的 E5 Sportback,电池用的是宁德的,智驾系统找了 Momenta,芯片用的高通 8295,活脱脱一身 “中国装备”。宝马也赶紧抱紧宁德时代的大腿,要用他们的大圆柱电池。奔驰更直接,GLE 国产化后,价格一下子降了不少。
组织架构上也动了真格。奥迪单独搞了个子品牌 AUDI E,车机系统直接让中国团队说了算。奔驰上海团队更厉害,花 18 个月就搞出了新的后排娱乐系统,这要是放在德国,没 42 个月根本拿不下来。你看,把决策权放过来,效率确实不一样。
有人算过一笔账,BBA 现在造一辆车的成本,比理想 L8 高出 8.3 万。要是价格降不下来,成本又下不去,日子只会更难受。还有人预言,再过 18 个月,要是 BBA 还不能从 “汽车制造商” 变成 “科技服务商”,市场可能就没它们什么事儿了。
说不定再过两年,豪华车市场会冒出个 “BBHL” 的说法 —— 奔驰、宝马、红旗、理想,这几家说不定会三分天下。极氪科技就放话了,2025 年要卖 71 万辆车,这目标可比现在宝马在中国的销量还高。
要是就想图个面子,选国产后的 BBA 也没啥,但得想明白,一年下来车价可能就跌掉小一半。要是更看重开车的体验,问界 M9、理想 L6 这些车,智能化、舒适性都在线,关键是 OTA 升级还快,今天加个新功能,明天优化个操作,就像手机系统更新一样,总能带来点小惊喜。要是想捡个便宜,现在燃油车清仓,价格确实诱人,但得知道,电车技术更新太快,今天买的燃油车,过两年可能就跟不上趟了。
说到底,豪华车不再是 “身份的象征”,更像是 “体验的共同体”。就像以前戴手表是为了看时间,现在是为了彰显品味、方便生活,车也一样。
至于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肯定没错,不管是 BBA 还是国产车,能让开车的人觉得舒服、方便、开心,才是真本事。你下次换车,会更看重牌子,还是体验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