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这个曾经被叫做“金饭碗”的行业,如今在2025年成了全国性难题,风头一下子急转直下,气氛骤变,站台没人排队,车厢空荡得有点凉,司机的面子和腰包都保不住,行业里的人心里都清楚,这不是一场小风波,而是地动山摇的改变。
2014年全国公交客运量还高达781.88亿人次,谁能想到,短短八年以后,数据直接被腰斩,2022年只剩353.37亿人次,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只会更低,不少地方半天见不到一辆公交车,来了也没人上,甚至直接贴出停运通知,气氛压抑到极点。
回头看,2015年就是个分水岭,公交客运量年年下滑,一开始还能靠补贴勉强维持,公交人在坚持,财政也咬牙顶着,大家都盼着能缓过劲儿来,现实却一天天打脸。
真正的断崖是2020年之后,2019年客运量还有691.76亿人次,三年之后,数字腰斩,短短几年,公交像是被掏空了血液,疫情是催化剂,经济压力也没放过它,大家都明白,这锅不是谁一个人的。
以前,出门就坐大巴,公交站台挤满人,现在高铁成了首选,尤其是2025年,全国高铁里程涨到4.8万公里,90%人口密集区全覆盖,谁还挤公交,大家都想快点到家。
再说私家车,经济条件好了,买车成了标配,短途、长途都能自己开,后面网约车崛起,体验翻了好几倍,公交的吸引力一天天缩水,司机们发现,原来自己不是不可替代的。
客流一少,收入自然跟着掉,运营成本却像脱缰野马,往上飙,压力全都压在公交公司头上,补贴也撑不住。
比如苏州公交集团,2025年营收只有2.28亿元,运营成本却高达28.72亿元,最后还是亏了近5000万元,成都公交集团营收11.23亿元,照样净亏1.08亿元,这不是个案,是普遍现象。
最揪心的是天津,2022年总营收5.9亿元,净亏损却飙到7亿元,负债率突破100%,工资都发不出来,靠财政紧急拨款才勉强撑过年关,公交人的压力谁懂。
补贴优先级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急需资金,公交渐渐被边缘化,陕西渭南蒲城县的公交补贴,2016年还有247.77万元,到2021年直接缩水到9.35万元,连基本运营都成了问题。
新能源公交车的购置补贴在2022年底被取消,2023年运营补贴又下放到市县,很多小地方根本扛不住,公交停运成了常态,人口七百万的地级市都差点停运,甚至上海也只能靠缩减线路来省钱。
运营压力还体现在车辆上,现在大部分公交车都是新能源车,电池寿命不过5到10年,换一组电池要18万元,批量更换简直是天文数字,很多公交公司换不起,只能让车退役,线路和班次持续减少。
上游的客车制造企业也跟着遭殃,宇通客车,曾经的“客车之王”,2020年净利润只剩5.16亿元,比2016年下滑87%多,销量也从17.3万辆跌到6.3万辆,寒气一路传导到产业链。
面对困境,行业没有躺平,宇通客车2021年开始发力海外市场,出口近5000辆,海外营收44.88亿元,2025年出口量涨到1.4万辆,营收152亿元,国内市场不行,出海自救的路子走得风生水起。
公交公司也被逼出新花样,南昌公交车变身“灵活选手”,不再只是固定路线,甚至有人把公交车当成婚车,宽敞又有仪式感,近五百对新人尝鲜,南京公交白天拉客,晚上跑快递,从六合区到主城区,2.5小时就能送货,郑州公交把修理车间改成快递分拣点,和顺丰合作,盘活了闲置资源,还帮快递企业降本增效。
这些自救动作看似杂乱,背后却有逻辑,公交行业想活下去,必须突破单一盈利模式,只靠拉客、靠补贴,早就走不通,转型是唯一的出路。
很多人担心,公交会不会真的消失,其实不会,毕竟还有很多人离不开它,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地方,公交还是唯一选择,只模式一定会变。
未来公交要在票价和客流之间找平衡,高峰时段冲业绩,平峰期搞副业,婚庆、快递、定制服务都可以尝试,哪怕有点不务正业,也要活下去。
行业的人都清楚,服务大众才是根本,时代会变,浪潮会来,但只要肯变,公交行业总有翻身的机会,哪怕只是时间问题。
有意思的是,不少地方公交司机也开始兼职送外卖,顺带跑跑网约车,活路多了,行业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大家在公交上见到新的玩法,可能车身贴着婚庆广告,后备箱塞着快递包裹,司机一边报站,一边提醒乘客哪站有快递点,看起来有点别扭,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
有人怀念老公交的热闹和人情味,也有人为司机和公司叫屈,时代变化太快,没人能永远待在舒适区。
2025年还没结束,行业变局才刚刚开始,下一步会怎么走,没人敢打包票,只知道,不变就是死路,变了也许还有活路,公交的命运,悬着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