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重庆的汽车圈是一锅正在咕嘟咕嘟的麻辣火锅,那力帆的这一路走来简直就是主角,先是翻涮摩托车市场,再端起四轮汽车这大碗,上桌的时候气势汹汹,结果后菜没跟上,主料倒是换了好几拨——吉利混着吃,理想来“分餐”,如今又有印奇、华为王军忙着加料,锅底都快变味儿了,你说这是谁家的江湖故事?
此时,要是有人问——力帆这盘棋到底下到哪里了?还值不值得吃上一筷?别急,这里头有点悬案性质呢,咱慢慢掰扯,一点一点把这事的前因后果揭开,既看清楚尹明善的“帝国落幕”,也不放过背后的盘根错节,看看到底谁是下一个笑到最后的麻辣掌门。
回头看1992年,尹老爷子那时候搞力帆摩托,简直是摩圈的“带头大哥”,一家伙把重庆摩托干到了中国前十,甩出了184万台发动机,堆起40亿的营收墙,当年还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你说,这样的人不去造汽车,谁去?有钱有经验,干劲也足。
摩托车那阵子风光无限,力帆靠着这股东风从重庆的小工厂一路干到全国,甚至想冲出亚洲当“世界力帆”。再加上尹明善当时收购汽车厂,把摩托的底子用在造汽车上,第一次“打怪升级”,宣告正式进入四轮战场。力帆520一出来,满怀希望,可惜市场比想象中残酷——质量成坎,咚咚撞墙,销量没起色,后面接着推320、620、720这些车型,产品线是扩了,可门槛低端,性价比战术打三四线、海外市场,有点像是“价格战小能手”,风光一时,却没法成为霸主。
说起来,这阵子力帆在东南亚、中东、非洲有小名气,出口数据每年能掰出点花头。不过,国产轿车这摊水,深得很。发动机好用不等于整车口碑就稳,客户要的是“安全感”,性价比拼多了,后劲不足,品牌天花板肉眼可见。
话说回来,后来中国造车新势力冒出来——新能源、大数据、智能化一拥而上,资本、科技、汽车圈都在重新洗牌。力帆也心痒痒,琢磨转型,搞电动、试换电模式,什么枫叶、睿蓝这些名字乒乒乓乓砸出来,看着好像有点苗头。
不过事实比理想骨感。2016年闹出新能源骗补事件,被官方“关小黑屋”、吊销资质后,基本告别高光舞台,这一下力帆就像被拔了插头,资金短路,管理混乱,整个集团烧钱不止,营收暴跌,亏损狂飙,2019、2020这两年简直难以直视,13亿现金扛着200多亿债务,公司进了司法重整,得靠吉利这块“大牌”来救场。
这么一折腾,吉利带来资金、供应链,全盘接管,把换电模式和自家技术塞给力帆,“力帆”品牌逐步淡出主流。原董事长尹明善卸任,舞台交给吉利系。说白了,“尹明善帝国”的那种一呼百应的气场已经散了——如今你和身边人聊力帆,十个里有七个都只记得它是“重庆摩托车”,汽车那段岁月,却像是在江湖走了一圈,没留下大印记。
但谁都知道资本不会白丢钱。力帆科技在2024年又遭大变脸,印奇(旷视科技的创始人)悄悄上位成大股东,一年后直接当董事长,公司大刀阔斧改个名字,“千里科技”,官方盖章,再也不是那个“力帆”了。到这地步,品牌、人员、产业链都在洗牌,核心制造被新势力重用,老力帆这摊子变成了智能汽车新舞台。
接着更有看头的事来了。华为车BU的前总裁王军加盟,联席总裁头衔,专管智能驾驶和座舱研发,目标直接喊出要造“第二个华为”。哥们,你以为这个队伍还只是“重庆制造”,其实现在是“全国智造”,甚至想从全球抢走一点风口浪尖。
后面2025年8月,更是爆出吉利要把自家极氪的智驾团队一整个搬进千里科技,团队规模能有三千人,研发资源一下灌满,这个操作就是赤裸裸的“组团刷副本”,各路玩家捏成一团,终极目标都冲着智能汽车平台。
这波操作意义在哪里?力帆虽说名字没了,但底子的制造工艺、产业链还在,吉利、印奇、王军坐阵,磨刀霍霍,反而有望再造一个汽车新秀。你问现在的“千里科技”跟以前力帆有多大关系?说实话,对外形象就是翻篇——老字号已经进了历史教科书,现有的制造资源成了新项目的基石。
整个故事的谜底揭开,其实也没多神秘——一边看尹明善家族的退出,一边看资本和科技公司的接力,“帝国”变成了“平台”,牌面洗掉,只剩底蕴和资源。重庆汽车圈的风云变幻还在继续,力帆的荣光在房间里默默流逝,但后辈们已经忙着搭建下一个智能化“超级工厂”了。
说到尹明善个人,他的摩托车成就确实牛,对重庆汽车产业有一手“推进”,但后期在汽车领域的失落,是时代的洪流与转型焦虑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谁失策,而是赛道变了。你还站在那儿,别人都已经骑着新能源、智能座舱赛博马奔过去了。
其实这种故事在国内汽车行业屡见不鲜——传统大佬被新势力收编整合,上位的是技术和资本。有点像球场上老将退役,换年轻人来拼“最终一球”,不看名气,只看跑得快、看得远。王军、印奇这样的人物带来的,是整个组织思路的更新和思路革新,千里科技目标“第二个华为”,说白了就是从零到一再来一次。
新团队,极氪智驾整合进来,又能注入数千人的研发和技术,重庆这盘历史老底子,就这么被搬上新赛道。此刻的“千里科技”,再也不是单打独斗的一个品牌,而是一支“多路玩家联合突袭”的复合体,将造车变成全智能平台,数据、算法、硬件一箩筐全上场,就是奔着下一轮风口去抢。
现在你要问,力帆帝国的落幕是不是一场彻底失败?未必。虽然原来的品牌没保住,但老一代人的制造能力、产业资源成了新派科技的地基。香炉换了,火还是原来的火。尹明善的时代落幕,也许正是新势力拼字当头的序曲。
这则故事背后,呈现的是中国汽车产业“不断更新换代,优胜劣汰”的现实写照。汽车圈不比手机快,造一辆新车背后是十年磨一剑,十年一波折。掌控者不跟时代搏浪,很快就成了被淘汰的那拨。而资本和技术的联姻,在汽车领域逐渐主导大局,每一次整合、换帅都牵动着市场脉搏和用户选择,更别说智能驾驶、换电方案这些时髦话题,一时间谁头顶热度谁就有话语权。
当然这个圈子并不是谁都能一路高歌。谁还记得力帆2015年土耳其新闻代表团来参观的场面?那种光景,如今只能在旧报纸里翻到两张泛黄照片。现在的新主角们,讲的是AI和智能座舱,更愿意博出当年的老“重庆摩托”故事。汽车工业的繁荣不仅仅改变城市经济,更像是见证城市、企业和一代一代人的变迁。
思考一下,“力帆”消失了,但它的背后那组数据、工艺、资产还在流动。印奇上位,王军操盘,极氪智驾队伍齐聚,重庆这张产业地图从老工业风跳到智能革新派,下一次的车企故事也许就是从这里划出了新的分水岭。至于未来“千里科技”能不能跑得够远,在新能源和智能座舱市场里分出一片天地?这事还得看企业的执行力和团队的凝聚力。毕竟,花开花落,总有人在背后默默浇水,拼运气也拼努力。
说白了,这场“力帆变千里”的过程,是企业生命力的试炼,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不断迭代的代价。每一次品牌消亡,都对应着一次更强的技术输出、一次更烈的创新战斗。谁能称霸,新世代的故事已经拉开序幕。
接下来话题就丢给你了——你觉得传统制造业未来还会不会有大逆转的机会?智能化是不是最后的出路?留言聊聊你的看法,谁说老品牌不能再造新奇迹呢?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