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美国众议院以215票赞成、214票反对的微弱差距,通过了一项名为“大而美”的税改法案。这一票之差的胜利,不仅让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兴奋地喊出“美国再次伟大”,还把美国推向了债务与通胀交织的边缘。法案的重头戏是:延长2017年特朗普时期实施的个人和企业减税政策,减少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的开支,增加军费和边境安全的预算,同时也提高联邦债务上限4万亿美元。
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计,这项法案将使美国的国债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激增3.3万亿美元,联邦债务占GDP的比例将从现在的98%暴涨到125%,远超1946年二战后的最高点(118.5%)。这场税改背后则是债务、通胀和社会撕裂的“三重绞杀”。法案通过后,美国财政部在2025年下半年需要额外融资8800亿美元,导致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5.1%,创下2023年的新高。假如长期利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未来十年的利息支出将会增加1.2万亿美元。
形成了一个“债务越高—利率越高—利息负担越重”的恶性循环。显而易见,美国通过这项法案,根本没打算在未来清偿债务,甚至连偿还债务的利息都可能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更有可能的是,美国希望通过攫取他国财富来填补这个漏洞。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因此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a降至Aa1,现在和希腊、巴西同一个水平。减税虽然刺激了消费和投资,却也让美国的核心PCE通胀升高至2.7%。为了控制物价,白宫不得不下调进口商品的价格,4月底宣布将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关税降低到10%。然而,之前对中国征收的145%关税已经导致美国的自行车零件、婴儿用品等价格暴涨20%到300%,让中产家庭叫苦连天。
这项法案遭到民主党的猛烈批评,他们称这是一种“劫贫济富”的做法——最底层的10%人群收入减少了2%,而顶层的10%却增加了4%。医疗补助的限制预计会令700万的人失去医保,食品券领用的门槛抬高则影响到数百万家庭。面对这样复杂的美国经济局势,中国该如何拆解“美国风险”呢?要对冲资本外流,扩大开放和区域合作是关键,因为美国的税改可能会吸引一部分资本回流。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凭借着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不断优化的开放政策,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的深化,依然能够保持外资的基本稳定。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幅达到4.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引资比重超过了40%。接下来,要破除“美元陷阱”,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美国债务的快速膨胀削弱了美元的信用,这为中国扩大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以及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创造了良机。到2025年4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已达到4.2%,超越日元成为了第三大货币。最后,要加快布局“后美国时代”,科技和内需双轮驱动更显得重要。
美国的税改想借着“资本回流”来重建产业链,不过中国在一些新兴领域已经找到了机会。同时,扩大内需市场,比如发放消费券和乡村振兴,能有效抵消外需波动带来的风险。美国的“大而美”税改,其实就是在打未来的算盘。如果债务和通胀失控,那全球经济可能真的会迎来一场“去美元化”的潮流。
如果赌局成功,美国可能会暂时摆脱衰退,但社会的撕裂代价却难以弥补。对中国来说,这场危机既是压力,也是机遇——通过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强科技自主、推动多边合作,中国有机会在全球经济重塑中抢占主动权。面对美国的孤注一掷,中国的回应可能就是:以静制动,以韧克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