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4S店700台订单堆积如山,6.58万起的电车装半固态电池,同行们算了半天成本账都没算明白
魔都有家店的店长最近接电话都是哭笑不得的语气。
700多台订单压在那儿,他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协调产能、排交付档期。销售顾问不够用,准备从7个人扩到15个。更离谱的是,很多客户根本没来过店里,在直播间看了十分钟就下单了,转头打电话来问:“我那车什么时候能到?”
这种场面,他干了十几年销售也是头一回碰上。
事情的起因是一台车——定价6.58万起,顶配不到10万,却装了半固态电池。这配置组合摆在那儿,业内人私下议论时都觉得哪里不太对劲。有人算成本算到凌晨两点,愣是没算明白这账怎么做平的。
9月份数据出来后,整个行业都安静了一会儿。单月交付11790台,直接挤进纯电榜前三。要知道,这个牌子在国内以前一个月也就卖个百来台,不声不响的。
账面上的矛盾
翻开配置表,有些东西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400公里续航,以前市场价普遍在八九万往上走。现在直接砍到7万出头。530公里长续航版本,也就9万多一点。那个半固态电池版本,硬是没跨过10万块的坎儿。
半固态电池这玩意儿,以前在实验室里待着的时候,业内预估量产成本得高出普通电池30%以上。现在直接装车还卖这个价,供应链的朋友私下聊天时都说看不太懂。
电池那套东西技术细节挺复杂的。简单说就是液态电解质只保留了5%,针刺测试做了三个方向。北方的车主可能更在意另一个数据——零下7度的环境里,续航达成率能到75%左右。
冬天开电车续航崩得厉害,这是老问题了。能在低温下多撑20%,对东北或者西北的用户来说,意味着能不能放心开去下一个服务区。
谁在掏钱?
经销商那边反馈回来的用户画像挺有意思。
刚毕业两年的小姑娘,看中了车里那堆细节——360度防晒玻璃、柔光化妆镜、婴儿级座椅材质。她跟销售说:“我妈说这车看着挺精致的,比我之前看的那几款顺眼。”
也有带着两个孩子的宝妈,最关心的是后备箱。471升常规空间,底下还藏了98升。她当场试了试,“两个儿童安全座椅,再加上周末出游的行李,勉强够用。”
还碰到过一大爷,退休金七八千,给孙女买车接送幼儿园。他的逻辑很朴素:“小车好停,电费便宜,孙女坐着安全。”
女性客户占比超过四成。这个数据背后,藏着一个被很多品牌忽略的事实——家用车的决策权,越来越多地掌握在女性手里。她们不看参数表,但对副驾扶手箱能不能放下湿巾盒、后排有没有方便的储物格,记得清清楚楚。
门店的变化
销售模式这两年确实在变。
以前客户来店里,销售得花半小时介绍车型、带着试驾、谈价格、办手续。现在很多人在线上就把功课做完了,来店里就俩目的:确认一下实车、办交付。
有个销售跟我吐槽:“现在我们更像快递站,而不是卖车的。”听着挺自嘲,但这确实是趋势。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变了,决策链路也跟着变。
门店的功能在重新定义。以前靠的是销售话术和促销活动把人拉进来,现在得琢磨怎么把线上流量接住、怎么提升交付效率、怎么做好售后服务让客户愿意推荐。
主机厂的态度也不一样了。以前是“我生产、你销售”的关系,现在会派人来店里盘订单、培训新能源车的销售技巧、协调资源解决交付难题。这种变化看着不起眼,但对整个体系来说,其实是观念的松动。
外面和里面
这个牌子在欧洲一年能卖70多万台,是那边最畅销的中国品牌之一。但在国内,以前总给人一种“出口转内销不太灵”的印象。
这回算是把局面扭过来了一些。国内市场热起来,海外市场继续保持,两头都能打。虽说要彻底改变品牌认知还需要时间,但起码开了个好头。
听说未来三年要投百亿搞研发,计划推13款新能源车。这个盘子铺得挺大,能不能每款都像这次这么打,还得看具体产品。
没说完的话
这车有没有问题?肯定有。
产能明显跟不上订单,有些订单得等两三个月。配置上虽然该有的都有了,但跟二三十万的车比,细节上还是能看出差距。品牌力的积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和更多产品去证明。
但它至少做对了一件事:把原本挺贵的技术,用大多数人能接受的价格推出来。这个动作本身,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要实在得多。
市场已经给出反应了。700台订单堆在那儿,是真金白银的投票。至于这热度能持续多久,能不能真正站稳脚跟,走着瞧吧。
反正对买车的人来说,多一个靠谱的选择,总归不是坏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