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终于醒悟了,汉L、唐L上市半年,才记得有些事没有说清楚

半年前,两款车已经悄然上架,车主开着回家,媒体转着话题走人;现在,这家车企突然把实验室门掀开,端出一桌硬核菜,让所有人一头雾水:怎么半年前就卖车,讲到核心技术却只剩点到为止的预告片?

这场名为“擎启新章,兆见未来”的技术交流,把半年的沉默拉回聚光灯下,现场既像开学考试,也像兵工厂展示会。

比亚迪终于醒悟了,汉L、唐L上市半年,才记得有些事没有说清楚-有驾

会场里,工程师把3万转电机拆成零件,像当年拆钟表那样细致;仰望U7的水平对置发动机也被搬上台,高清图在社交平台被博主“万万_ECC”放大点评,称缸壁润滑与活塞设计是难点;另一位博主“EV博士说”对那套抽象拓扑架构拍手叫绝。

专家、媒体围成半月形,不少人心里暗自盘算:这成本回得来吗?

比亚迪终于醒悟了,汉L、唐L上市半年,才记得有些事没有说清楚-有驾

实际被搬出来的东西够硬:兆瓦闪充系统、千伏级别电力架构、云辇智能、TBC高速防爆胎稳定等。

此处关键在于,这些并非花瓶。

DM‑i 5.0靠大数据和模型调校,把最低油耗推到2.6升每百公里;在某次加推中,DM‑i车型通过7合1动力域控制和软件策略,把百公里油耗降到3.44升;EV版动力总成升级为八合一电驱,原备案油耗从11.6降到10.6。

比亚迪终于醒悟了,汉L、唐L上市半年,才记得有些事没有说清楚-有驾

数字说明问题,动作说明决心,话术却没跟上脚步。

这里出现一个现代工业的常见尴尬:技术跑在前,宣传跟在后。

比亚迪终于醒悟了,汉L、唐L上市半年,才记得有些事没有说清楚-有驾

兆瓦级充电站还未大规模铺设,厂方早已在车上写好了“闪充”的念想,消费者买车时却摸不着这张王牌。

另一方面,250千瓦的常见快充桩也能在七分钟补满约400公里,与闪充效果非常接近,这点在论坛里被反复拿来比较,形成“技术喧哗与现实落差”的讨论点。

会后,有人赞扬其开放和自信,认为把核心零部件拆开交流,是对行业负责的姿态;也有人批评,觉得把绝密技术拿出来秀,既浪费了商业机密,又暴露了成本回收压力。

比亚迪终于醒悟了,汉L、唐L上市半年,才记得有些事没有说清楚-有驾

企业内部的小段子更有趣:一位工程师对市场同事说,“我把电机拆出来给大家看,是想让世界听懂我们说的话”;市场同事回他一句,“那等基建跟上,再用力宣传就行了。”这段对话被现场一位记者记下,成了社交媒体的热帖。

再看领导层的话语,创始人在一次访谈中明确过:若只想赚钱,开电池厂就足够,他要的是科技的国家层面贡献。

比亚迪终于醒悟了,汉L、唐L上市半年,才记得有些事没有说清楚-有驾

这份理想推动了那种“不走捷径、把技术榨干”的研发逻辑。

从仰望U9X冲到496.22公里极限速度,到腾势N9完成210公里每小时的鱼钩极限测试,这些成绩像是一连串又一连串的“证明书”,证明团队有能力做极端挑战。

读者角度分两派:一派期待更多透明与教育,希望在买车前就被讲清楚这套系统如何落地;另一派关注经济性,认为技术若不能马上带来实际便利,就像高端菜端不上普通饭桌。

比亚迪终于醒悟了,汉L、唐L上市半年,才记得有些事没有说清楚-有驾

监管和行业背景也值得聊: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往往拖慢新技术的普及,政策与市场需并进,才能把实验室的“大招”变成街头可见的日常。

这样一场迟来的“讲明白”究竟是补课,还是预热下一轮大秀?

比亚迪终于醒悟了,汉L、唐L上市半年,才记得有些事没有说清楚-有驾

评论区热闹。

有人问:未来汽车应由厂商更早更清楚地解释技术,还是先把体验铺好再卖概念?

会场留下的那句未完的话,到底是自豪,还是无奈?

评论区会给出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