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得认清一个现实:新造车,说白了就是“组装车”。别看他们吹得天花乱坠,好像掌握了什么宇宙真理,实际上造电车门槛真不高。网上随便一搜,电动汽车的结构、造车教程那叫一个全乎,几大件儿凑一起,装在底盘上,嚯!一辆车就出来了。仿佛造电车成了个“人人都能说一套套”的活儿。
电车的部件大多是标准件,咱们中国汽车产业链那叫一个强大,电机、电控、电池啥的,都能一站式配齐。就连丰田都这么干,今年推出的某款电车,除了外壳,其他零件儿全是中国造。所以说,市面上这些电车,除了品牌和营销,实际差异真不大。当然,电车也不是没有技术含量,比如特斯拉那独步天下的电池整合技术,起火事故都少,就说明人家在电池管理、电控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还有插混、增程这些“半吊子”选手,之前不少都被扒出用的发动机技术是三菱几十年前的“古董”,油耗高得吓人,车主恨不得只用电,躲着油走。至于他们吹嘘的“秒杀BBA”的动力,那纯粹是电机特性决定的,只要电池给力、电机功率大,动力自然猛,跟车企自身技术关系不大。
再说说燃油车,那才是真·技术壁垒。国内研发做得不错的奇瑞、吉利,那也是吭哧吭哧搞了二十多年,才摸出点门道,但热效率跟日德老牌劲旅比,还差着一大截呢!燃油车的机械技术,那可是各大车企藏在“密室”里的宝贝,核心原理看似简单,但真要落地,那困难程度堪比登天。网上搜不到,只能靠车企自己闷头钻研。
就拿丰田那套节油混动技术来说,核心部件之一是行星齿轮组,结果全球就丰田一家玩得转,本田、日产、欧洲车厂统统搞不定,这就说明机械技术有多深奥。更别提高精度机床了,那玩意儿西方卡得死死的,丰田工机的随动磨床,加工精度能达到2微米,发动机平衡质量误差不能超过0.1克,没有这些“神兵利器”,想造出高质量发动机?难!就连看似不起眼的火花塞,从材料、工艺到控制,都是个大学问,要耐得住发动机里高温高压的“烤”验,还得足够耐用,点火时机更要掐得准。
这些新造车,一门心思扑在资本市场,想着“短平快”,早日变现圈钱。这跟机械行业“投入大、见效慢”的特性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所以啊,新造车们虽然天天喊着“超越BBA”,却连燃油车都不敢碰,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造燃油车技术难度太高,回报周期又长,远不如搞电车来得快。他们可以轻松地把产业链上的技术“拿过来”,包装成自己的“黑科技”,靠着营销吹一波,钱就来了,多省事儿!
说白了,新造车不造油车,不是因为什么“油车技术不适用未来”,而是他们压根儿没那技术、没那耐心、更没那实力去啃这块硬骨头。连火花塞都搞不明白,还想造燃油车?家人们,这事儿您品,您细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