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复工通告发出,翔飞接盘重组,供应商观望未来

你说这两年,威马这台车企,活得跟深度潜水似的,时不时蹦出来点风声,多半还是破产、重整这一套,网友隔三岔五就要“云祭奠”一句“新能源又少一个”,蛮扎心的吧。

威马复工通告发出,翔飞接盘重组,供应商观望未来-有驾

但偏偏今年秋天,话说9月6号,威马汽车官方微博那一发《致供应商白皮书》像是一声冲天的号角——特别正经那种,不再是以前的“我还活着”,而是大张旗鼓跟大家报备,正式复工了。

IP地址是广州,新东家叫翔飞,说水很深也够神秘。本地政府都组了专项小队协调供应链,一环套一环,整个气氛就是:比起上一次“命悬一线”,这回动静大好多。

悬念开始了,问题扎堆跑出来——有人会问,这浪花翻得这么高,会不会又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新势力复苏剧?新能源江湖里谁都说自己是“下一个爆款”,但威马的牌面,还能不能在如今满地头部玩家的市场里杀出一条活路?

说到底,威马这波操作,背后要扯的局可不是单纯一家公司起死回生而已,牵着温州市政府、翔飞这类新势力资本,还有一大堆历史遗留债务和残缺的信用评分,老百姓看个热闹,供应商却是提心吊胆,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是加冕还是补锅。

所以这场戏究竟怎么演,故事里真有王者逆袭的希望吗?还是说,造车的难,难过高山,最终还是棋差一招,打回原形?

你可能会琢磨:政府搭台,又有翔飞新资金登场,这是不是要变天的新起点?白皮书把这事说得明明白白——上海市第三中级法院批的重整计划,翔飞全盘接管原威马四家公司,复产重点落在EX5、E5两款老车型。

供应商那摊事,温州市政府亲自上场协调,本地与浙江的厂商们都得跟着步调走。谁的坑谁填,历史包袱要慢慢消化。

可你想,谁家企业能光靠政府这一个“救命丸”彻底新生?这要是有用,A股早都全是国企了。

它还得搭配金融机构给力,翔飞新东家正和银行各种对接,资产抵押什么的,资金动得挺快。万一没钱?设备、供应链都升级不了,别说造车,连个零件都配不全。

威马复工通告发出,翔飞接盘重组,供应商观望未来-有驾

信用修复那一条就更玄乎。威马以前的银行和税务评分跌到谷底,现在又想往上拉,金融圈子那边,供应商这边,谁都抱着怀疑,看热闹多,看好少。

你说政策红利,地方有补贴、有市场推广,有公共采购加持,但那些年风头正劲的新势力,有几个最终能靠补助成为行业老大?补贴不过是发令枪,没产品跟上,品牌重建都是空话。

债务处理这一波算是有点诚意了,小额的供应商在六个月里能现金清偿,大额的就是现金加信托受益权。“先扛住,再谈发展”,道理是没错,但大环境已经变了。

翔飞还高调提了个采购自律承诺,每天喊着精准透明、反腐自律。说实话,互联网看看这些“承诺书”,吃瓜群众一半怀疑、一半吐槽,谁都知道口号易喊,事难成。

翔飞自己倒挺积极地描绘了一把未来。3年、5年、10年规划都列上了,跟开幻想剧本似的:今年、明年先把EX5和E5复产,目标一两万辆;还想着全球化,泰国工厂、东南亚搞业务。2026年就要往10万辆冲刺。

威马复工通告发出,翔飞接盘重组,供应商观望未来-有驾

更逗的是,后面目标直接倍增,2027、2028打算年销量四十万,智驾、新车型量产、AI赋能全套,IPO列为终极目标。2029、2030——挑战年产百万,营收一千二百亿,号称“智慧出行生态”。

计划确实够洋气,谁说梦想不值钱?但行业人都知道,从发布会到落地,最难的是那“坑对坑”的时间差:新产品规划说得天花乱坠,技术验证更是慢工细活,产能爬坡、销售爆款这一路,哪一步不踩坑?

威马复工通告发出,翔飞接盘重组,供应商观望未来-有驾

EX5、E5其实都是2018年、2021年那会儿的“老油条”,技术和设计在这个智能化潮流里相当一般。别说被比亚迪、蔚小理、华为问界这些头部拉着节奏,就连二线新势力都开始追智能座舱、搞高阶驾驶了。价格战这两年打到家了,谁家不比性价比?威马这些“复古车型”哪来的底气能变爆款?

外行人看政策、看计划,业内人更看产品储备。你说未来五年推十款新车,覆盖电动车和增程、各种级别,A00小车、C级大车、SUV、MPV……但从纸上冲到市面,有太多变数。

供应链复活不光靠资金,也得靠信任。翔飞这一波强调采购廉洁,供应商自然是“边走边观”。有的觉得新东家靠谱,愿意再赌一次,有的则心怀旧怨,准备观望甚至随时跑路。毕竟,造车圈子谁没被“画饼”坑过?

新股东在资金流管理上也得有真本事。白皮书说啥“初期注资10亿元”,但你看现在研发、采购、营销这些都是大坑,没有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别说招人搞技术升级,就是客服团队也难撑。政府给融资渠道是好事,但每一笔钱花到哪,都得盘算明白。预算管控、风险预警要做细,不然哪天又有资金链断裂恐慌,圈子可不会再给第二次机会。

环顾市场,威马所处环境早不是三年前的那个“新势力大爆发”窗口。放眼望去,比亚迪一家独大,把成本和规模做到极致,市场基本盘稳得让人绝望;蔚来、小鹏、理想各有各的芯片首发、智能座舱、体验升级。华为系的问界、智界、享界渠道潜力爆表,传统车企又拿新能源品牌疯狂刷存在感。这条赛道已经成了铁打的马拉松,不打群架、不出狠招,单打独斗怕是没戏。

再看看消费者,玩车的越来越理性,有钱的不再盲目追新品牌,没钱的只看性价比。资本圈这两年收紧,投资人只用脚投票,好的项目一窝蜂,消息一出,创业公司排队领盒饭。

当然,翔飞和威马能走到这一步,算是已拼到最后一轮。地方政府押宝产业链不让断,新公司希望用疾风狂飙赶进度。归根结底,这场仗没有回头路,要么新产品真打出一条活路,要么再陷泥潭,剧终收场。

说笑归说笑,谁不想看到中国新能源在海外市场一展拳脚?白皮书里“2026年出口30%的目标”,听着也像打鸡血,但东南亚和中东这些地儿,消费习惯、政策壁垒都天差地别,你家车真到落地时,还要和一堆国际大佬掰手腕,爆款不是嘴上说说,得靠产品力硬扛。

总之,威马这局就像现实版“王者归来”,但剧情里圈套堆满路,能否过关根本没人敢打包票。

新威马现在最缺的不是喊口号,也不是一堆计划书。要真在激烈的红海市场找生路,首当其冲还得拼产品力和创新。翔飞这新东家,不管资金多厚、政府背书多强,都得靠技术和用户体验撑起市场信心。什么IPO、智慧生态,听起来像是远方的风景,但没爆款撑场,资本市场都得靠边站。

给所有新能源玩家上的一课吧,这年头,企业复活早就不是靠单一“重资产”或“政策红利”,而是要全维度拼细节、拼资源、拼执行力。现在的市场格局不再给小白鼠试错机会,胜负已进行到底。

你要问威马这场复活能不能成,真没有人能拍胸脯保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谁也挡不住,行业马拉松里最能扛的那一批,永远活得最久。

你觉得,像威马这种跌落又重来的企业,靠高喊梦想和补贴就能翻盘吗?你怎么看他们这场复活赛,敢不敢下注?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