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技术长跑17年,从跟跑到领跑,清华教材为其站台

说起来,很多人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就是上学那会儿,不管是物理课本还是技术手册,只要讲到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部件,配图和案例举的例子,十有八九都是国外的品牌。

什么丰田的、本田的、德国大众的,那些精密的机械结构图,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们,最先进的技术在他们那里。

咱们自己的汽车工业,似乎总是在扮演一个追赶者的角色。

比亚迪技术长跑17年,从跟跑到领跑,清华教材为其站台-有驾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这种印象,也让很多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这件事就是,我们国家在工程技术领域的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在短短四年内,连续两次将比亚迪的混合动力技术系统图,选作了其权威专业教材的封面。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简单地给哪个企业做个宣传。

能上清华大学的教材,尤其是成为封面,这背后代表着一种来自学术金字塔尖的认可。

它意味着这项技术,在理论上足够创新、在行业里足够有代表性、在教学上又足够有典范价值。

那么,比亚迪的混动技术到底做了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这背后又反映了中国汽车工业怎样的变迁?

我们不妨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好梳理一下。

第一次登上封面是在2021年。

当时,比亚迪推出了它的第四代DM混动技术,也就是后来我们非常熟悉的DM-i超级混动。

在那个时候,提到混动车,大家首先想到的还是日本的两大巨头。

比亚迪技术长跑17年,从跟跑到领跑,清华教材为其站台-有驾

它们的混动系统虽然省油,但结构也相当复杂,思路都是围绕着如何让发动机和电动机更好地协同工作,进行动力的“加法”运算。

但比亚迪的工程师们换了个思路,他们决定不做加法,而是做减法。

他们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大胆的决定:取消了传统意义上复杂的变速箱。

简单来说,DM-i这套系统的核心理念,就是把汽车的驱动方式彻底倒向“以电为主”。

在绝大多数城市驾驶场景下,发动机不再直接驱动车轮,它的首要任务变成了发电,像一个随车携带的高效充电宝,产生的电能供给驱动电机,让车辆开起来的感受和纯电动车几乎没有差别,非常平顺、安静。

只有在高速巡航这种发动机最高效的工作区间,它才会偶尔直接驱动车轮,发挥自己燃油经济性的优势。

这种架构上的颠覆性创新,一下子就解决了传统混动车在低速时平顺性不佳、以及纯电动车里程焦虑的两大痛点。

清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正是看到了这种设计的巧妙和前瞻性,它不仅在工程上实现了高效节能,更在理念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

因此,这套清晰明了又极具代表性的动力系统结构图,被选入了《汽车动力系统原理》这本教材的封面,成为了全国汽车专业学生们学习的范本。

如果说第一次是凭借颠覆性的创新思路赢得了认可,那么四年后的第二次,则更多是凭借着将技术推向极致的硬核实力。

时间来到2024年,比亚迪发布了第五代DM技术。

比亚迪技术长跑17年,从跟跑到领跑,清华教材为其站台-有驾

这一次,它带来的数据更加惊人。

发布会上公布的百公里亏电油耗仅为2.9升。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它意味着在电池没电、完全当油车开的情况下,一升油能跑三十四五公里。

这在过去,是普通家庭轿车想都不敢想的油耗水平,直接将混动技术的节能标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人们自然会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背后是多项技术的协同进化。

首先,比亚迪将发动机本身的热效率做到了全球量产汽油机中的最高水平,达到了46.06%,这意味着每一滴油的能量被更充分地转化为了动力。

但更关键的,是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引入。

第五代DM技术用上了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进行全场景的能耗管理。

这个系统就像一个聪明的管家,它会学习你的驾驶习惯,结合导航提供的路况信息,智能地、提前地规划好能量该如何分配。

比亚迪技术长跑17年,从跟跑到领跑,清华教材为其站台-有驾

举个例子,如果系统知道你接下来要行驶一段拥堵的市区道路,它可能会提前让发动机多发一点电存起来,以便在堵车时能长时间纯电行驶,避免发动机在低效的怠速状态下浪费燃油。

如果它预测到你即将进入高速公路,它又会调整策略,确保在高速巡航时,发动机和电动机都能处在各自最舒服、最高效的工作状态。

这种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的能源管理方式,是实现极致省油的关键。

这种将顶尖机械工程与前沿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技术方案,再次展现了其行业引领地位,于是,它毫无悬念地登上了2025年新版《汽车构造—动力系统》的封面。

四年两次登上清华教材封面,这件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比亚迪这家企业本身。

它首先标志着,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这条技术赛道上,中国品牌已经从过去的学习者和追随者,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引领者和标准制定者。

过去,我们的教科书里写满了别人的辉煌;现在,我们自己的技术成了别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自主研发、厚积薄发的结果。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正在塑造中国下一代汽车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自信。

当未来的汽车人才在大学课堂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时,会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自信的种子。

他们会明白,创新的道路不止一条,我们完全有能力开创属于自己的技术流派。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研发中心到大学课堂,这种技术自信的传递,将会为整个产业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所以,当我们看到比亚迪的销量节节攀升时,那更多是市场的选择;而当它的技术原理图被印在国家顶级学府的教科书封面上时,这代表的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来自知识和技术体系的最高肯定。

这不仅是中国制造的胜利,更是中国创造的证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