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摊上大事了!
起因是小米SU7 Ultra车型设置了一个“300公里新手保护期”——简单来说,车主提车后得先开满300公里,才能解锁车辆的全部性能。
官方解释说是为了“让用户熟悉车辆特性,保障驾驶安全”,但消费者们根本不买账:“我花钱买车还要被你当新手教?路上出事算谁的?”
更火上浇油的是,5月18日爆出小米车主集体维权事件:53万买的车,前舱盖被曝虚假宣传(号称提升刹车散热15%,实际连导流功能都没有),补偿方案被吐槽“抠门”,维权群一夜涨到400多人。
这事儿听着就离谱!
咱们先掰扯清楚三个道理:1. 安全问题上没有“新手保护期”。
开车上路,一脚油门关乎人命,车企拿“新手期”当挡箭牌,本质是推卸责任——难道开满300公里后刹车失灵,小米就能说“您已过保护期,后果自负”?
法律早把责任框死了:车企必须确保产品安全合规,消费者没有义务替厂家的设计缺陷“交学费”。
2. 用户不是“小白鼠”。
小米嘴上说新手期是“保护用户”,实际是把消费者当测试员。
有车主爆料,所谓的碳纤维前舱盖根本是赶工出来的“半成品”,为了迎合网友呼声临时加装,结果连基础功能都做不到。
这和当年手机圈“为发烧而生”的套路如出一辙——可汽车不是手机,死机了能重启,車毁人亡了谁赔得起?
3. 别拿互联网思维祸害制造业!
雷军总说小米“出了新手村”,但造车的逻辑和做手机天差地别。
新能源车拼的不是PPT参数,而是实打实的底盘调校、电池安全、紧急制动。
这次前舱盖翻車,暴露出小米还是用 “粉丝经济”那一套造車:先画大饼圈热度,出了问题再打补丁。
可老百姓的血汗钱,禁不起这么折腾啊!
小米这波操作,给所有車企敲了警钟:消费者早就不吃 “概念营销” 那套了!
安全不是儿戏,更不该有 “试用期”。
与其搞花里胡哨的新手保护,不如老老实实把刹車片多测试两遍。
最后问大伙一句:你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安全,为車企 的 “成长” 买单吗?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咱们消费者 的命,比任何 “黑科技” 都金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