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去买车,是不是觉得价格特别诱人?
很多热门车型都给出了让人心动的折扣,感觉像是捡了个大便宜。
但您有没有想过,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4S店这么卖车,他们自己还有得赚吗?
其实,在这看似繁荣的降价潮背后,是一场已经到了忍无可忍地步的行业风暴。
前不久,《人民日报》都发文痛批,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个省市的汽车流通协会更是联合起来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直接向各大汽车生产厂家“开炮”,揭开了整个汽车销售行业一个血淋淋的伤疤。
这件事的起因,就是长期以来汽车生产厂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机厂,对下游的4S店经销商实施的一种近乎“压榨”的政策,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压库”。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其实很简单。
就好比一个大品牌的服装公司,为了让自己的年度财报好看,就强行要求旗下的专卖店每个月都必须进货一万件衣服,不管你店里能不能卖掉。
卖不掉的衣服堆在仓库里,占用的都是专卖店自己的钱,但对于服装总公司来说,它的货已经“卖”出去了,销售业绩就完成了。
汽车行业正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而且情况要严重得多。
汽车可不是衣服,每一辆车都意味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金。
正常来说,一个4S店的仓库里,备有一个半月左右销量的车是比较健康的,这在行业里叫“库存系数”1.5。
但现在,很多品牌的库存系数已经高得吓人,达到了3.0,有些甚至冲到了4.0。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一家4S店哪怕从现在开始不进一辆新车,光是把仓库里现有的车卖完,就需要整整四个月的时间。
上百辆车停在车库里,每天都在产生资金成本和银行利息,这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足以压垮现金流的沉重负担。
这已经不是在做生意了,更像是在为厂家保管资产,自己却要承担所有的风险和成本。
可能有人会说,库存多就降价卖嘛,薄利多销。
现实情况是,现在已经不是“薄利”的问题,而是“严重亏损”。
根据一些经销商透露的内幕,情况已经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比如一辆厂家指导价30万的车,主机厂为了清掉自己的库存,会要求经销商以“价格倒挂”的方式销售,甚至倒挂20%。
所谓“价格倒挂”,就是进货价是30万,但卖出去的价格却只有24万,每卖掉一辆车,账面上就直接亏损6万元。
那么,经销商为什么要做这种亏本的买卖呢?
因为主机厂手里握着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年终返利”。
主机厂会承诺,只要你完成了我给你制定的销售任务,到年底我会给你一笔可观的返点奖励。
这个返利,往往是经销商一年下来能否盈利的关键。
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不按照厂家的要求亏本卖车,就完不成销售任务,拿不到一分钱返利,前期的巨大投入,包括建店成本、人员工资、日常运营费用,全都会亏进去;如果选择亏本卖车,那就是在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去填一个无底洞,赌年底能拿到返利来弥补亏损。
这就像一场豪赌,而经销商从一开始就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这种不平等的游戏规则,让经销商们苦不堪言。
就连一向被视为利润丰厚的豪华品牌,也未能幸免。
前段时间杭州一家宝马4S店突然资金链断裂,导致两千多名已经付款的准车主无法提车;国内大型经销商集团广汇汽车旗下的多家宝马店,也因为经营困难被厂家取消了授权。
豪华品牌尚且如此,其他普通品牌的日子有多难熬,可想而知。
除了新车销售这个主战场失血严重,过去被认为是4S店利润支柱的售后服务和金融服务,也接连受到了冲击。
以前都说“卖车不赚钱,全靠售后”,但现在这条路也越来越难走。
随着车险改革的推进,保险公司对维修理赔的定价权越来越大,价格压得非常低,4S店在维修保养上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
同时,外面独立经营的汽车修理店越来越多,他们使用的零部件价格更灵活,吸引走了大量客户。
很多经验丰富的维修技师也选择离开4S店自立门户。
客户和人才的双重流失,让4S店的售后车间变得冷清。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以来,一些银行也开始收紧对汽车经销商的贷款,这直接导致很多需要贷款买车的客户无法完成交易,大量订单因此作废。
所有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都发生在一个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巨变的时代。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势不可挡,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在不断萎缩。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市场萎缩的同时,一些传统燃油车品牌,尤其是豪华品牌,反而在加速扩张,在同一个城市里开出更多的4S店。
这无疑加剧了存量市场的竞争,让本就艰难的经销商们为了抢夺同一批客户而进行更加惨烈的价格战。
面对如此困境,经销商们也开始用脚投票。
一些实力不济的经销商集团旗下的品牌门店,比如捷豹路虎,数量在急剧减少。
更有一些头脑灵活的经销商,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有老牌的奥迪4S店,干脆把展厅改造一下,开始卖起了小米汽车;行业巨头中升集团,更是果断地将一些传统品牌的门店,直接转型为华为的问界汽车展厅。
这些现象都在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旧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主机厂那种只顾自己财报漂亮,把经销商当作“蓄水池”和“缓冲垫”的玩法,已经彻底行不通了。
这次四省协会的联合发声,以及主流媒体的关注,正是行业矛盾积累到临界点的一次总爆发。
它警示着所有汽车厂家:经销商网络是他们连接消费者的生命线,如果这条生命线因为不堪重负而断裂,那么最终崩盘的,必将是厂家自己。
这场行业自救已经开始,重建一个平等、健康、共赢的厂商关系,已经刻不容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