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吧,还真值得说道说道。
最近我去北京产业研发基地参加了一个论坛,说实话,感触颇深。可以先周围是满是未来感十足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地上投着光影动态广告,你甚至能听到模仿电动车引擎的嗡嗡声。我正说的是2025年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平行论坛。来参会的大咖,随便拎一个出来,简历都能贴满一面墙——国内国际顶尖科技人才汇聚一堂,听着主持人介绍,我一边还在心里琢磨,北京原来真是个高水平人才高地啊!
但凡听到这名字,大家可能会有点犯懵:“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听起来很高大上,是不是又是一场主旋律的技术大会?你别急着下。这次论坛氛围还挺接地气的,特别是在一些青年技术大牛的分享环节。北京能吸引到这么多全球顶尖的年轻绝顶高手,还得多亏了主办方北汽集团的强大号召力。你可能了解北汽,毕竟它是国内汽车制造业的头牌之一,上到国产汽车下到新能源领域,北汽都在战略上有着明确而扎实的布局。可是,听他们集团董事长张建勇在论坛上讲话时,我才逐渐意识到北汽的另一个侧面——对人才的重视,已经不仅仅是招聘了,而是从“培养到发展全链条服务”。
张建勇是这么说的:
“北汽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北汽更出彩。”别看这句短短的话,里面可是透着他对未来汽车产业人才布局的深思。我一直觉得这类发言吧,听起来总有些官方意味,可要是你真去深挖,就会发现,他们是真的实实在在把人才工作落地到行动层面的。比如北汽正在推行的“人才领翔”行动计划,不仅仅停留在招聘上,还把视角投向了培养。就是别光想着用人,还得琢磨人想要啥,想学啥,未来能干啥。
场景具体一些,扎根更有底气。
论坛里的一些分论坛环节更显出他们对这事的认真程度。像我旁边坐的一个青年科学家,小伙子姓李,听说他是专攻智能驾驶算法的。他边听主论坛时还忍不住拿笔记下某位技术总监分享的几个关键数据。他的开发团队一年能搭建超过百套虚拟场景算法模型,为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提供风险预演支持。听了一圈,我才真正体会到业内人所谓“数智转型”的意义——不仅是车辆中增加几个智能模块,而是整个汽车从制造、运行到售后服务的全面智慧化。一个设备在行驶过程中遇到问题,数据会被实时传回云端匹配解决方案;车主也能收到定制化提醒,指导后续维修或保养步骤。听着就不得劲吧,好像未来的汽车都不一样了。照他说,这才是彻底从“传统的代步工具”到“数智生态产品”的质变,一个车的DNA都被重新定义了。
志同道合:人和产业如何互相成就?
北汽还不止是在科技上下功夫,他们也特别注重吸引国际范围内的人才到北京发展。不光给机会,还强调“人企合一”。别小瞧这种强调“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腔调,现场这么多国际头脸的存在,背后往往隐藏着他们对中国汽车发展潜力的认可。比如有一组数据亮了:近几年,北汽的国际化战略不仅助力核心技术的突破,还带来了不少海外合作项目,这直接推动他们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现场还有几辆新能源车,这可不是展示车呀,是已经投向市场的产品,背后搭载的智能网联技术一大半都是这些论坛上的研究团队联合国际力量完成的。这也难怪,北汽能有底气喊出“双向奔赴”跟全球人才合作的口号。
说个题外话:未来的车会是啥样?
听了所有分享后,我脑子里对未来汽车的想象更具象了。未来的车不是能开就行,而是会像搭载了最懂你的生活管家的移动基地。你以后能不能就靠语音,直接叫你的车来接你;说个指令,它自动避开堵车路段;甚至家里冰箱里的啤酒快没了,它就自动帮你补货。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些很科幻,但真是一切都在变得更加智能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会不会成为未来的出行标配呢?如果真是这样,就别光想开机啥的功能了,而是要充分享受它背后的技术力量带来的便利。
落地:你可能从这场论坛学到什么
咱说回论坛,场面热闹,分享也真实。北汽的“人才领翔”行动让我悟到一点:企业与人才的关系正从“找人干活”往“共同成长”靠拢。张建勇那句话讲得很有道理,“北汽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北汽更出彩。”关联社会难题,试图提出独家思路,不比口号式表述强多了?
北汽大力推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不也正是在给产业注入尖端年轻的动力嘛。归根结底,这不仅是企业的事,更是市场与时代共同的选择。未来的汽车,未来的我们,可能会在这种“双向奔赴”的过程里变得更得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