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对于有车一族或者经常需要打车的人来说,有一个场景想必都深有体会。
当你顶着炎炎烈日,好不容易来到车门前,满怀期待地准备享受空调带来的清凉时,拉开车门的那一刹那,一股混合着高温的热浪和难以言喻的复杂气味会猛地扑面而来,瞬间让人感觉头晕脑胀,几乎要窒息。
这股味道,既有塑料和皮革被烤得发烫的工业气息,又可能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酸腐味,让人不禁皱紧眉头。
很多人面对这种情况,第一反应就是赶紧钻进车里,紧闭门窗,然后把空调开到最大,试图用冷气把这股热浪和臭气压下去。
但也有人会选择敞开车门,站在车外等上一会儿,让车里的空气先散一散。
那么,这两种做法,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
或者说,哪一个对我们的健康更有利?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明白,夏天车里这股让人“上头”的怪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这股味道其实是一种“复合型”的气味,它的来源有好几个方面。
首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带进车里的东西。
比如,有些人习惯在车里抽烟,烟草燃烧后产生的焦油和微小颗粒会像海绵吸水一样,被车里的座椅、地毯、顶棚等织物牢牢吸附。
平时温度不高的时候,这些味道可能还不太明显,可一旦经过太阳的暴晒,车内温度急剧升高,这些被“腌入味”的陈年烟味就会加倍地释放出来,形成一股独特的酸臭味。
除了烟味,还有我们人体自身产生的气味。
夏天容易出汗出油,我们每次开车,后背、脖子、头部接触到的座椅和头枕,都会沾上汗渍和油脂。
时间一长,这些地方就会像用久了的枕头一样,散发出一种油腻腻的“包浆”味。
再加上很多人有在车里吃东西的习惯,不小心掉落的饼干渣、糕点屑,或者滴落的牛奶、饮料,如果没能及时清理干净,在高温高湿的车内环境下,就成了细菌和霉菌的绝佳培养基。
这些微生物会迅速繁殖,分解食物残渣,产生一股非常明显的腐败酸臭味,等你闻到味道的时候,它们可能已经在某个角落里“开枝散叶”了。
不过,以上这些由生活习惯带来的气味,虽然难闻,但只要勤于清洁和打理,基本上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真正麻烦的,是另一种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对健康有潜在威胁的气味来源。
这种气味来自于汽车内饰本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车味”的加强版。
它的学名叫“挥发性有机物”,英文缩写是VOCs。
这可不是单一的某种物质,而是一大类化学物质的总称。
它们藏在制造汽车内饰的各种材料里,比如座椅里的海绵、仪表盘的塑料、地毯下面的胶水、人造皮革的鞣制剂等等。
这些化学物质的特性就是会持续、缓慢地挥发到空气中。
在常温下,它们的挥发速度很慢,我们可能感觉不到。
但当夏天车子被暴晒,车内温度从二十几度飙升到五六十度,甚至七十度时,高温就像一个催化剂,会大大加速这些化学物质的挥发速度,导致车内空气中的浓度急剧升高。
在这些挥发性有机物中,对我们健康影响最大、也是刺鼻气味主要来源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甲醛和苯系物(比如苯、甲苯、二甲苯)。
这些可不是什么好东西,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把它们明确列为一级致癌物。
有研究机构对车内不同部件的VOCs贡献率做过分析,结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贡献最大的竟然是我们脚下踩着的地毯,其次是仪表盘、车门内饰板和座椅。
而且,这种化学气体的浓度也和车辆本身的情况有关。
一般来说,新车的味道会比旧车大得多;使用合成皮革内饰的车辆,通常比织物内饰的车辆挥发物更多;空间越大的车,比如七座的MPV,因为使用的内饰材料更多,总体挥发量也可能更高;而在不同价位的车型中,相对平价的车辆,受成本所限,在内饰材料的环保性上可能没有高价位车型那么讲究,因此有害气体的浓度也可能会偏高一些。
说到这里,问题就变得严肃起来了。
既然暴晒会让甲醛、苯这些致癌物大量挥发,那我们的车在夏天岂不就成了一个“移动毒气室”?
关于这一点,我们国家其实是有相关标准的,叫做《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这个标准对车内空气中甲醛、苯等八种常见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都给出了明确的限量值。
不过,这个标准的测试环境是在25摄氏度的常温下进行的。
那么在夏天暴晒后,车内的有害气体浓度到底会不会超标呢?
相关的科学实验给出了不尽相同但都值得我们警惕的结果。
有实验通过模型模拟显示,即使在高温下,车内VOCs的总量也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离国家标准还有很大距离。
但也有更贴近现实的实验得出了令人担忧的结论。
有研究人员将一辆刚买了一个月的新车,在夏天室外连续停放了十二天,每天对车内空气进行多次采样检测。
结果发现,在一天中车内温度最高的时候,车内的甲醛浓度也达到了峰值,最高时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的两倍还多。
这样的浓度,毫无疑问已经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的风险。
长期接触这种环境,即使是低浓度,也可能引起头晕、头痛、乏力、皮肤过敏等症状,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特别是对于身体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孕妇和老人来说,危害会更大。
实验结果的差异恰恰说明了现实情况的复杂性,每辆车的情况都不一样。
但无论如何,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高温暴晒确实会显著增加车内有害气体的浓度。
我们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车在暴晒后,空气质量到底处于哪个水平,因此,从健康和安全的角度出发,采取最稳妥的预防措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了:面对又热又臭的车,是先开空调,还是先开门通风?
答案已经不言而喻,那就是必须先通风!
而且,这应该是雷打不动的首要步骤。
不要指望车载香薰或者活性炭包能解决问题。
香薰只能用更浓烈的香味去掩盖异味,治标不治本,而且劣质的香薰本身可能就是新的污染源。
而活性炭包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面对高温下瞬间大量挥发出来的有害气体,它的吸附速度远远跟不上,效果微乎其微。
最有效、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开窗通风,让车内外的空气进行充分的交换。
有媒体做过测试,将一辆车在烈日下停放一个小时后,把四门车窗全部打开,仅仅过了两分钟,车内的甲醛浓度就下降到了原来的五分之一左右。
如果再发动车辆,保持车窗敞开,以中低速行驶一两分钟,利用行驶中的风力加速空气流通,车内的甲醛浓度甚至可以降低到最初数值的18%。
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土办法:如果条件不允许长时间开窗,可以只打开副驾驶一侧的车窗,然后站到驾驶位门外,反复、快速地开关驾驶室车门五到十次。
这个动作就像一个手动的大风扇,利用气压差,能迅速把车里的热空气和污浊气体“扇”出去。
实验证明,用这个方法操作几分钟,也能让车内有害气体浓度下降三分之二以上。
所以,一个科学、健康的夏季上车流程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拉开车门后不要急着坐进去,而是将所有车窗都降下来,让车子自然通风几分钟。
然后,进入车内,先不要关窗,启动车辆后,打开空调,将风量开到最大,并且一定要选择“外循环”模式。
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风机,将车厢内残余的污浊空气继续向外排出,同时吸入车外的新鲜空气。
等外循环吹上一两分钟,感觉车内的热气和异味都散得差不多了,再关闭车窗,将空调切换到“内循环”模式,这样制冷效率最高,也能让你在更安全、更舒适的环境中享受清凉。
这个小小的习惯,可能只是多花了你三五分钟的时间,但它换来的,却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一份重要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