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的弗里蒙特测试赛道上,一台没有后视镜、没有方向盘甚至没有踏板的特斯拉 Cybercab缓缓驶出厂房。它不像人们习惯的电动汽车那样安静——通过安保监控屏,你会发现它行动中每一帧都在被专人远程盯着,仿佛一场密不透风的审判。没人知道它下一步会顺利完成一次泊车,还是突然蹦出个“程序未响应”,让工程师们紧急上线救火。如果让我来描述,现场气氛像全班最后一场模拟考:希望和焦虑都挂在嘴角,真等成绩还得看明天。
马斯克再次喊话,“明年二季度投产”,这句口号比加州的雾气还要飘渺。深夜的测试场,不少工程师自嘲地说,进度条可以拉很长,但吐槽却从没停过。Cybercab 就像一块翻倍扩大的“马斯克之饼”,外圈涂满了资本的糖霜,里层却还藏着几颗没熟的豆子——自动驾驶里的未解难题。
如果我是马斯克的一名测试员,此刻坐在监控室,面对这台没有任何人工操控装置的 Cybercab,我恐怕会问:“真让它不带驾驶员跑一整夜,你敢把自己孩子放车上吗?”
去年十月,马斯克在“WE, ROBOT”发布会上重拳画饼,亮出两款无人车和一台机器人,却迟迟不见实车量产。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他的许诺变成了等待的马拉松。就连他引以为傲的电动皮卡 Cybertruck,年销不过两万,入门版活了五个月后灰飞烟灭,难怪坊间调侃“马斯克的项目就像中餐馆的卤水——风味独特,但下锅前得多看两眼”。
但不能小看他背后的钞票速度。特斯拉三季度电话会议定调:“产能扩张的最大来源将是 Cybercab”。现在弗里蒙特实车测试已上线,安全评估无缝衔接,团队像螺丝钉一样加班。讲真,一个人的靠谱程度或许值得怀疑,但钱的力量,往往能让故事多走几步。
然而,自动驾驶这口锅,真不是靠钱砸就能熟的。当前的技术水平足以支撑 Cybercab 量产与运营吗? 这不是一句“YES/NO”能回答的偷懒问题。以特斯拉的纯视觉派算法来说,“极端天气、拥堵路况、突发事件”这些现实变量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FSD这颗AI大脑。
所有决策权都交给系统,司机无权干预,是马斯克的豪赌,也是商用自动驾驶最激烈的挑战。即使特斯拉官宣奥斯汀和旧金山的 Robotaxi 已跑了25万和100万英里,海量数据累积到手,现实还是骨感——“安全员随时准备接管”是不可省略的环节。
这细节就像是,你让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比赛百米,还不给扶着手。对比来看,Waymo和国内的“萝卜快跑”已经敢“真无人”;特斯拉则还在安全员和算法之间反复踉跄。官方说年底前可以在美部分地区真上路无人化,但谁都明白,技术的自信不能靠剪彩,更靠把事故率写进年报。
福布斯曝出特斯拉 Robotaxi 事故数据:发生过追尾、剐蹭、被追尾等等。这些不是程序员掉进的“打补丁坑”,是自动驾驶要翻越的生死线。FSD始终走“纯视觉路线”,靠摄像头看世界,天生就不认路面积水、不认暴雨窗花、不认横冲直撞的购物车。所以说,Cybercab没有接管口,只有“彻底相信AI”这一种模式。
马斯克的应对方案是引入VR远程接管技术——急救员带着VR头盔“灵魂瞬移”到车内,出手操作。官方招聘启事里写得很细,可到底“多少毫秒的延迟能救命”,数据却始终不见公布。这种“远程救火队”的存在更像是保险公司写的免责条款,保的是心理安慰,不是路口安全。
坐到行业分析的椅子上看,Cybercab 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无方向盘自动驾驶”的极限拉扯。所谓投产时间表,解决的只是“能不能把它造出来”;而量产和商业化运营太讲究“稳定、低成本、高安全”。现实比公式复杂,甚至连Waymo都不敢彻底扔掉方向盘,马斯克反而切割得最彻底,这深究起来倒像是把“工程师的自信”演成了股东的独角戏。
当然,真正重塑行业面貌的不是技术噱头,而是极致成本。马斯克宣称Cybercab成本只有$0.1每英里——比当前交通成本$1每英里低了整整十倍,甚至比Waymo还低30到50倍。国内萝卜快跑和网约车相比,要贵40%,马斯克如果真能把Cybercab落到地板价,出门搭车价格堪比早高峰公交。
这听起来简直像是烧钱比赛的终极王者模式。一旦$0.1每英里的目标落地,网约车平台该添点纸巾准备哭了。极致性价比的车,照理论上的算法推算,百万辆规模化运营净赚七百多亿刀,很快就能让车企估值猛拉一枪天线。车主只需挂到平台,赚顺风车的钱,特斯拉抽成,最后大家一起笑着数钞票——当然前提是算法真能在所有场景下风驰电掣不出事。
但这些推算,是打工人的美梦,还是资本手里的牌桌?马斯克的“信任资产”已经高危告急——目标跳票、承诺变动、价格水涨船高,FSD还经常半夜更新修BUG。市场对于新承诺,信任度逐年递减,免疫力越来越强。你可以说马斯克像是“自动驾驶界的鲁迅”,每次“画饼”都刷新人们的认知天花板,但谁都知道,现实世界更偏爱“靠谱的师傅”,而不是“传播希望的诗人”。
理性来看,Cybercab这一局,是行业媒体、投资者和政策监管的“多方博弈”。短期看,降本能拉动想象力,但技术和政策准入是两道铁闸。长远看,民生服务才是终极归宿,谁都想让出行像买奶茶一样便宜,但出门后不会碰上“程序错误——请下车报警”。
剩下的,就是思考题了。如果Cybercab真的能以$0.1每英里的成本稳定运营,你愿意第一个带孩子坐上去吗?或者你相信,算法和VR远程救援足够弥补人性的不安吗?还是说,再多的数字游戏,也抵不过马斯克鲨鱼式的营销话术?在这场自动驾驶的长跑里,技术与信任,究竟哪一个才是终极驱动?
这不是一次选择题,倒像是一场悄然升级的现实版“黑镜测试”。有的人押注“马斯克之饼”,有的人静待下一个行业泡沫。你呢,会怎么选?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