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全球倡导绿色出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氢能源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一员,凭借其零排放、加氢速度快等显著优势,成为了未来交通的有力候选者。然而,与电动汽车面临续航焦虑类似,氢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续航里程的挑战,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氢能源汽车的普及与推广。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氢能源汽车的续航焦虑问题,成为了当前汽车行业及相关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
二、氢能源汽车续航焦虑的现状
(一)实际续航里程与宣传差距
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氢能源汽车后,发现实际行驶里程与厂家宣传的理想工况续航里程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一些车型在宣传时声称续航里程可达 600 公里甚至更高,但在实际综合路况下,如城市拥堵、高速行驶、低温环境等条件影响下,续航里程往往只能达到 400 公里左右,这使得消费者在长途出行时仍需频繁加氢,极大地影响了使用体验。
(二)影响续航的因素复杂多样
驾驶习惯:急加速、急刹车等激烈驾驶行为会导致氢能源汽车的能量消耗大幅增加。与平稳驾驶相比,急加速时燃料电池系统需要瞬间提供更大功率,使得氢气消耗加快,续航里程缩短。
道路条件:在爬坡、山路等路况下,车辆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电机输出功率增大,相应地氢气的消耗也会增多。此外,频繁的启停,如在城市拥堵路段,燃料电池系统无法保持高效运行状态,也会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续航。
环境温度:低温环境对氢能源汽车的续航影响尤为显著。当温度降低时,燃料电池的电化学反应速率减缓,电池性能下降,导致输出功率降低,同时车内取暖设备的使用也会增加能耗,进一步缩短续航里程。例如,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部分氢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可能会减少 20% - 30%。
三、氢能源汽车续航焦虑产生的原因
(一)技术层面
燃料电池效率有待提高:目前,氢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虽有一定提升,但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在将氢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能量损失途径,如电极反应动力学迟缓、欧姆电阻、气体扩散阻力等,导致实际输出电能低于理论值,从而影响车辆续航。
储氢技术限制:氢气的储存是氢能源汽车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前主流的高压气态储氢方式,虽技术相对成熟,但储氢密度有限,使得车辆携带的氢气量难以满足长续航需求。例如,一般高压储氢罐的工作压力为 35MPa 或 70MPa,在该压力下的储氢密度约为 5% - 7%(质量分数),相比传统燃油的能量密度仍有较大差距。而液态储氢技术,虽储氢密度高,但对储存温度要求极为苛刻(需将氢气冷却至 - 253℃),储存设备的成本高昂且技术复杂,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
能量回收系统不完善:与电动汽车相比,氢能源汽车的能量回收系统发展相对滞后。在车辆制动过程中,大量的动能未能得到有效回收并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造成了能量的浪费。目前,部分氢能源汽车虽配备了能量回收装置,但回收效率较低,对延长续航里程的贡献有限。
(二)基础设施层面
加氢站数量稀少:加氢站是氢能源汽车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然而,截至目前,加氢站的建设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氢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以我国为例,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加氢站数量仅为 300 余座,且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江苏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在大部分地区,加氢站分布稀疏,使得氢能源汽车用户在出行时面临加氢难的困境,不敢进行长途旅行,严重限制了车辆的使用范围和实际续航能力。
加氢站布局不合理:即使在加氢站相对较多的地区,也存在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加氢站过于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而城市周边及高速公路沿线的加氢站数量不足。对于需要进行长途出行的氢能源汽车用户来说,在高速公路上难以找到加氢站进行补给,导致续航焦虑加剧。此外,加氢站与用户的日常出行路线不匹配,也增加了用户加氢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三)成本层面
车辆制造成本高:氢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如燃料电池堆、高压储氢罐、氢气循环系统等,技术含量高且生产成本昂贵。燃料电池堆中的关键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通常为铂等贵金属)等,价格居高不下,使得燃料电池堆的制造成本占据了整车成本的较大比例。此外,高压储氢罐为保证氢气储存的安全性和高效性,采用了特殊的材料和制造工艺,进一步推高了车辆的制造成本。高昂的车辆售价使得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市场保有量难以提升,进而影响了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解决续航焦虑问题。
加氢成本高昂:氢气的制取、运输和储存成本较高,导致加氢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工业上制取氢气的方法主要有化石燃料重整制氢、水电解制氢和生物质制氢等。其中,化石燃料重整制氢虽成本相对较低,但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与氢能源汽车的环保初衷相悖;水电解制氢虽能实现绿色制氢,但能耗高、成本高。在氢气运输方面,由于氢气的密度小、易燃易爆等特性,对运输设备和技术要求严格,长距离运输成本高昂。此外,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也较高,这些因素都使得加氢成本普遍高于汽油和柴油,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降低了氢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间接影响了其续航问题的解决。
四、解决氢能源汽车续航焦虑的策略
(一)技术创新突破
提升燃料电池性能:加大对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投入,优化燃料电池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例如,研发新型的质子交换膜,提高其质子传导率和化学稳定性,降低膜电阻,减少能量损失;探索非铂或低铂催化剂,降低催化剂成本的同时提高催化活性和耐久性,以提升燃料电池的整体效率和性能。此外,通过改进燃料电池的热管理系统,确保燃料电池在不同工况下都能保持最佳工作温度,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从而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改进储氢技术:积极开展新型储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储氢密度和安全性。一方面,在现有高压气态储氢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储氢压力,研发更高强度、轻量化的储氢材料和容器,增加单位体积或质量的储氢量。另一方面,加快液态储氢技术的产业化进程,降低储存温度对设备的苛刻要求,提高液态氢储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探索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等新型储氢方式,如利用金属氢化物、多孔材料等储存氢气,以实现更高的储氢密度和更便捷的储存方式,为氢能源汽车长续航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能量回收系统:借鉴电动汽车能量回收系统的成熟经验,结合氢能源汽车的特点,开发高效的能量回收装置。在车辆制动时,通过电机的反向运转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并利用这些电能为车载电池充电或直接反馈给燃料电池系统,实现能量的回收再利用。此外,通过优化能量回收系统的控制策略,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和电池电量等参数,智能调节能量回收强度,在保证车辆制动性能和驾驶舒适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能量回收效率,减少能量浪费,从而有效延长车辆的续航里程。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加氢站数量: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加氢站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和规划。例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加氢站建设和运营企业的成本,提高其积极性。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氢站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加氢站的建设速度。在加氢站建设选址上,应综合考虑氢能源汽车的市场分布、用户出行需求以及氢气供应等因素,优先在经济发达、氢能源汽车保有量较大的地区建设加氢站,并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扩展,形成覆盖广泛的加氢网络,为氢能源汽车用户提供便捷的加氢服务,解决加氢难的问题,缓解续航焦虑。
优化加氢站布局:在增加加氢站数量的基础上,注重加氢站的合理布局。根据城市交通流量、高速公路网分布以及居民出行热点区域等信息,科学规划加氢站的位置。在城市中,除了在中心区域合理布局加氢站外,还应加强在城市周边、交通枢纽、物流园区等车辆密集且加氢需求较大的区域建设加氢站。在高速公路沿线,按照一定的间距建设加氢站,确保长途行驶的氢能源汽车能够及时加氢。此外,结合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手机 APP 等平台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加氢站位置信息和加氢排队情况,方便用户规划出行路线和选择加氢站点,进一步提高加氢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三)降低成本
降低车辆制造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氢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成本。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产量的增加,实现燃料电池堆的国产化和规模化生产,降低对进口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依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强对高压储氢罐、氢气循环系统等部件的研发和优化,采用新型材料和制造工艺,在保证性能和安全的前提下,降低部件重量和制造成本。此外,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加剧,将进一步推动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下降,从而降低整车制造成本,提高氢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其普及和应用,为解决续航焦虑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降低加氢成本:从氢气制取、运输和储存等环节入手,降低加氢成本。在氢气制取方面,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随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利用其产生的多余电能进行水电解制氢,可实现绿色、低成本制氢。同时,提高化石燃料重整制氢过程中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水平,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提高制氢效率,降低制氢成本。在氢气运输方面,发展大规模、低成本的氢气运输技术,如建设氢气管道运输网络,相比传统的高压气态运输和液态运输方式,管道运输具有运输量大、成本低、能耗小等优势。在氢气储存方面,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储存设备的成本,如开发新型低成本的储氢材料和容器。此外,通过优化加氢站的运营管理,提高加氢站的设备利用率和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实现加氢成本的降低,提高氢能源汽车的使用经济性,增强消费者对氢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有利于解决续航焦虑问题。
(四)政策支持与引导
制定鼓励政策:政府应出台一系列针对氢能源汽车产业的鼓励政策,包括购车补贴、税收减免、免费停车等优惠措施,降低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氢能源汽车的成本,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例如,对购买氢能源汽车的用户给予一定额度的购车补贴,补贴标准可根据车辆的续航里程、燃料电池性能等指标进行差异化设置,鼓励消费者购买长续航、高性能的氢能源汽车。同时,对氢能源汽车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此外,在一些城市,为氢能源汽车提供免费停车、优先通行等便利措施,提高氢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吸引力。
加强产业规划与标准制定:制定科学合理的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加强对氢能源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统筹协调,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氢能源汽车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标准体系,包括燃料电池性能标准、储氢设备安全标准、加氢站建设运营标准等,规范产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为氢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有利于解决续航焦虑等问题。
(五)提升用户认知与服务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车展等,加强对氢能源汽车的宣传推广,普及氢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优势特点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知识,提高消费者对氢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重点宣传氢能源汽车在解决续航焦虑方面的优势,如加氢速度快、续航里程长等,消除消费者对氢能源汽车续航的担忧。同时,通过举办试驾体验活动、用户分享会等形式,让消费者亲身体验氢能源汽车的性能和使用便利性,增强消费者对氢能源汽车的信心。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氢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体系,加强售后服务网点建设,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效率。售后服务网点应具备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和设备,能够及时为用户提供车辆维修、保养、故障诊断等服务。同时,建立 24 小时救援服务机制,在用户车辆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响应并提供救援服务,确保用户的正常使用。此外,通过定期回访用户,收集用户反馈意见,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氢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其普及和应用,缓解续航焦虑问题。
五、成功案例分析
(一)
丰田 Mirai 作为全球氢能源汽车的代表性车型,在解决续航焦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技术方面,丰田 Mirai 不断优化燃料电池系统,其第二代 Mirai 采用了全新设计的燃料电池堆,体积更小、功率密度更高,能量转化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改进了高压储氢罐的设计,提高了储氢密度,使得车辆的氢气储存量增加,续航里程大幅提升。在实际测试中,第二代Mirai 的续航里程可达850公里左右(WLTC工况),相比第一代车型有了质的飞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丰田积极与各国政府和企业合作,推动加氢站的建设。在日本本土,丰田联合其他汽车制造商和能源企业,加大加氢站建设投入,使得日本成为全球加氢站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海外市场,丰田也积极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加氢站网络的建设,为 Mirai用户提供了较为便捷的加氢服务,有效缓解了用户的续航焦虑。
(二)国内部分城市的氢能源公交项目
在国内,一些城市开展的氢能源公交项目也为解决续航焦虑提供了成功范例。例如,佛山市在氢能源公交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加氢站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多座加氢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加氢网络。在车辆技术方面,投入运营的氢能源公交车采用了先进的燃料电池系统和能量回收技术,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延长了续航里程。同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根据公交线路的客流量和行驶路况,合理安排车辆运营,确保氢能源公交车在最佳工况下运行,进一步降低了能耗,保障了车辆的续航能力。此外,佛山市还加强了对氢能源公交司机的培训,规范驾驶操作,提高驾驶技能,以减少因驾驶习惯不当导致的能量浪费,确保氢能源公交车的稳定运行和续航表现。这些措施使得佛山市的氢能源公交在实际运营中表现出色,有效解决了公交车辆的续航焦虑问题,为城市公共交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政策的持续支持,氢能源汽车解决续航焦虑问题的前景十分广阔。在技术领域,预计未来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将进一步提高,有望突破 60% 甚至更高,储氢技术也将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更高的储氢密度和更安全、便捷的储存方式,能量回收系统将更加高效,这些技术创新将大幅提升氢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在基础设施方面,加氢站建设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加氢站数量将持续增加,布局将更加合理,覆盖范围将不断扩大,形成完善的加氢网络,为氢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提供坚实保障。在成本方面,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成熟,氢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和加氢成本将逐步降低,与传统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成本差距将不断缩小,进一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政策支持下,氢能源汽车产业将得到更有力的推动,相关标准体系将更加完善,为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未来,氢能源汽车有望在解决续航焦虑问题的基础上,成为未来交通领域的主流选择之一,为实现全球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目标做出重要贡献。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公众认知,推动氢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