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拒做增程坚守技术底线

电动车行业最近的“吓人”数据不少,但有一个特别扎眼。2024年,理想汽车单月销量突破3万台,增程式车型全年销量预计超120万辆。听上去是个大喜讯,对吧?但如果你把镜头稍微往旁边挪一挪,会发现有点奇怪——长城的新能源车,整个集团,一个月才卖了2万多台。主打产品哈弗猛龙PHEV,月销只有4000辆,和理想L7那3万多台一比,差了快十分之一。

这还不算完。根据公开财报,长城的新能源渗透率只有25%,在整个行业动辄50%、60%的大环境里,真的显得有点“掉队”。而且再补一句,长城不止销量少,增速也慢。新能源车市这两年增速动不动就翻倍,而长城2024年新能源销量的增速只有22.8%,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长城拒做增程坚守技术底线-有驾

这个“掉队”的现象,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出离愤怒。你看隔壁理想、问界、零跑,光靠一条“增程式”路线就冲得风生水起,长城却“打死也不做”。这不是和钱过不去吗?但话说回来,长城真的是看不懂市场,还是背后有其他考量?这事我们得一层一层扒一扒,别急着下结论。

先从销量和营收开始拆。理想卖得好,这是实打实的。2024年全年销量轻松突破45万台,总营收预计超千亿元。每台车卖出去基本都能赚到钱,毛利率25.2%,稳稳站在行业第一梯队。而长城这边,新能源车业务不仅规模小,利润也不算亮眼。2024年的新能源板块,别说赚钱了,可能还拖累了整体财务表现。根据财报,长城新能源产品的毛利率不到10%,有些车型甚至接近亏本卖。

这会儿你可能想问了,那长城干嘛不跟着市场走,做点“好卖又赚钱”的增程车呢?问题就在这里。长城并不是不知道增程车赚钱,但它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插电混动和全场景新能源四驱。这些技术看上去很酷炫,但是,研发成本高、技术门槛高、市场教育成本也高。说白了,就是用户一时半会儿还接受不了,销量上不去,投入又大,账面上当然不太好看。

长城拒做增程坚守技术底线-有驾

再看看同行,理想、问界这些新势力,一开始就抓住了“增程”这个缝合点,短期内迅速收割市场。而长城的打法更像是传统车企的延续,坚守自己的技术路线,步子迈得慢,但方向感很明确。比如,长城的插电混动系统,虽然技术上比增程复杂,但更接近传统燃油车的驾驶体验,适合那些对纯电动车还有点戒备的用户。而且长城还在越野市场发力,坦克系列明显瞄准了硬派越野的高端市场,这些都是它的独特布局。

不过话说回来,长城的选择真的“太慢”了吗?也不尽然。你看大众、丰田这些国际巨头,也没在增程技术上发大力气。大众前高管威德曼甚至直接说增程是“脱裤子放屁”,效率低下。在这些传统车企看来,与其投入时间和资源去做一个过渡技术,不如直接押宝更长远的纯电或者氢能源。长城这次“打死不做增程”的表态,说白了也有点技术洁癖在里面。它想用一个更纯粹的技术方向,把品牌和技术形象牢牢绑定,而不是停留在折中的过渡方案上。

当然,市场不会为你的情怀买单。长城新能源这几年销量不够快,和它的战略节奏直接相关。它不像理想、问界那样端着一碗“又香又甜”的增程粥,迎合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也不像比亚迪那样,靠全链条布局打通新能源车全价位段。所以短期内,长城的新能源车在销量和利润上确实吃了亏。但拉长时间线看,它在越野、皮卡、混动这些细分市场上的野心,是其他车企不太敢赌的。

长城拒做增程坚守技术底线-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长城的这种“技术洁癖”值得吗?还是说,它其实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这事得分两面看。对长城来说,新能源转型是个耐心活儿,尤其是在充电基建和电池技术还没彻底突破的当下。那些靠增程技术赚快钱的车企确实过得爽,但等到纯电驱动或者氢能源真正成熟的时候,它们还得重新投入研发。而长城在混动和全场景新能源四驱上的技术积累,可能会在下一个阶段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

但说到底,这一切都有前提——市场愿意给它时间。如果新能源车市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长城在销量和利润上的落后可能会让它错失一些关键机会。毕竟车企的现金流就像血液,断了就活不下去。技术路线的选择再高瞻远瞩,也得靠销量撑着走下去。

所以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长城真的“掉队”了吗?从短期销量和数据上看,确实有点狼狈。但拆开来看,长城不是不懂市场,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可能长远的路。至于这条路值不值得,可能得等到下一个技术拐点才能见分晓。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车这件事从来都是基于自己的实际需求。增程也好,插混也罢,谁能提供更适合的产品,谁就能赢得市场。

最后想说一句,新能源车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现在看到的数据、争议、甚至骂战,说到底都只是行业探索中的一部分。长城的选择是不是错的,增程是不是伪命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都藏在未来的某个转折点里。而我们要做的,或许就是既关注现在的数字,也别忘了抬头看看这条赛道的远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