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都觉得挺意外的事。
过去我们总觉得,像奔驰、宝马、奥迪这样的豪华品牌,那是高高在上的,买车不加价就算不错了,排队等车更是常有的事。
可现在,情况好像完全反过来了。
奔驰旗下的好几款车,包括大家熟悉的A级、C级,甚至连纯电动的EQA和EQB,都开始了大幅度的降价,有的地方甚至传出相当于打了五折的消息。
按理说,价格降了这么多,买的人应该会排起长队才对,但现实却更残酷,我们看到新闻里说,像唐山、洛阳这些地方,接连有奔驰的门店因为经营不下去而关门了。
这背后的一系列数据更是让人看得心惊:今年上半年,奔驰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超过一半,高达55.8%。
作为它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中国市场的销量也跟着下滑了14%。
不只是奔驰,它的老对手宝马和奥迪日子同样不好过,销量和利润也都出现了两位数的下滑。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这到底是怎么了?
难道这些我们追捧了这么多年的“老豪华”,一夜之间就不受待见了?
它们究竟是遇到了什么样强大的对手,又该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完成从“老豪华”到“新豪华”的转变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里。
如今的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燃油车到电动车、从功能车到智能车的深刻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对于“豪华”这两个字的理解,也正在被彻底改写。
过去,奔驰、宝马、奥迪这些品牌之所以能被称作豪华,靠的是它们上百年的品牌故事、精湛的机械制造工艺、强大的发动机性能和那种厚重扎实的用料。
这些东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豪华的代名词。
但是现在,特别是对于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消费者来说,情况完全不同了。
他们买车时,不再是单纯地为了那个车标所带来的光环,他们更关心的是实际的体验。
车里有没有一块够大够聪明的屏幕?
语音助手能不能听懂我各种各样的指令?
自动驾驶功能在堵车或者跑高速的时候,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这些和科技、和智能化紧密相关的东西,正成为他们评价一辆车好坏,甚至是豪华与否的关键标准。
这就好比,一个从小喝着各种口味新潮啤酒长大的年轻人,你很难让他发自内心地爱上味道厚重复杂的传统白酒。
对于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老白酒”品牌来说,如果不能调整自己的“配方”,就真的可能被新一代的消费者所抛弃。
面对来势汹汹的挑战,这些传统的豪华巨头当然没有坐以待毙,它们也在努力地转身和调整,只是这个过程充满了艰难和纠结。
以奔驰为例,它在全球投入了巨额资金来发展电动汽车,但很快就发现,不同市场的步调差异太大了。
在欧洲和美国,充电桩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很多消费者对于购买电动车还存在很多顾虑。
因此,奔驰不得不调整了自己过于激进的计划,不再坚持要在2030年实现全面电动化,而是采取了一个更稳妥的策略,那就是让燃油车和电动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共同存在,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这个决定站在全球的角度看,或许是明智的,但对于电动化进程飞快的中国市场来说,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同样,在智能化方面,中国消费者对于各种新科技的接受程度和付费意愿是全球最高的,而欧美的消费者则对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更加敏感和担忧。
这就使得奔驰在引入一些智能化功能时,不得不在不同市场采取不同的节奏,小心翼翼地进行平衡。
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奔驰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战略,叫做“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玄,但其实很实在。
它的意思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最核心、最不能假手于人的地方。
什么是“有所为”呢?
比如,一辆智能汽车的“骨架”,也就是它的电子电气架构。
奔驰认为,这个东西就像是盖房子的地基和主体框架,必须由自己来设计和掌控。
只有把这个核心架构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未来才能灵活地往上添加各种各样的功能和技术,保证整车的性能和体验。
再比如,就算是做电动车,电动机和电控系统的调校,也必须自己来主导,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用户开起来能不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奔驰式”的驾驶质感,这是品牌基因的延续。
而什么是“有所不为”呢?
比如芯片和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些领域。
奔驰认为,这些技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市场规模来支撑,自己从零开始去研发,既不现实也不划算。
更聪明的做法是,和行业里最顶尖的专业公司合作。
就像过去在燃油车时代,奔驰和博世这样的顶级供应商合作一样,现在在智能汽车时代,它也会积极拥抱那些新涌现出来的“新博世”。
奔驰的高管就说得很明白,现在市场上的核心问题,不是缺少好的芯片,而是如何通过优秀的软件,把芯片的性能给完完全全地发挥出来。
同样一块芯片,好的软件能让它发挥出百分之百的潜力,而差的软件可能连七八成都用不到。
所以,与其自己费力去造芯片,不如把精力放在打磨软件系统上,去采购市面上最好的芯片,然后通过自己的软件能力把它用到极致。
当然,除了战略上的调整,这些老牌豪华车企也在努力地重新诠释“豪华”的内涵。
奔驰认为,真正的豪华,首先体现在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上。
现在很多新品牌,车子看起来很炫酷,但如果把车标盖住,很多人可能就分不清谁是谁了。
因为它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能被消费者一眼认出的设计语言。
而奔驰的设计,追求的是一种“经典”,即使过了十年、二十年再看,依然觉得不过时。
其次,豪华体现在一种真正懂人、服务于人的科技上。
科技不是为了炫耀,不是简单地堆砌硬件参数,而是要让用户的每一次使用都感到安全、舒适和便捷。
奥迪则把它的“灯光科技”做到了极致,它的车灯不仅能照明,还能和外界进行信息交互,让科技变成了一种看得见的视觉豪华。
宝马则始终坚守着它“驾驶乐趣”的内核,即使是在电动车上,也努力保留那种“人车合一”的操控感,它车内的iDrive系统在不断智能化的同时,也始终坚持“以驾驶员为中心”的逻辑,不让复杂的功能干扰到驾驶本身。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在这场变革中,中国市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它不再仅仅是这些全球巨头最大的销售市场,更像是一个“创新健身房”和“全球试炼场”。
因为这里的竞争最激烈,这里的消费者最挑剔,这里的技术迭代速度最快。
任何一个品牌,如果能在中国市场经受住考验并取得成功,那它就相当于练就了一身能在全球竞争的“硬功夫”。
奔驰已经明确表示,要学习中国新势力车企那种快速响应市场的“敏捷开发”模式,未来甚至考虑在中国自主开发下一代的平台。
这意味着,过去那种由德国总部设计、再拿到全球销售的模式正在被改变。
未来,很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在中国研发,服务于全球”的案例。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的趋势:中国市场正在引领的很多技术潮流,比如对智能座舱、后排娱乐、人机交互的追求,本质上是全世界消费者对未来汽车作为“移动生活空间”的共同向往,而并非只是所谓的“中国特色”。
毕竟,追求更便捷、更愉悦、更智能的出行体验,是全人类的共性。
这场从传统豪华到新豪华的进化,是一场考验耐力和智慧的长跑。
它既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百年的品牌积淀,也不是要盲目地追逐每一个技术风口,而是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核心始终是围绕着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
而中国市场,无疑是这场伟大变革的中心舞台和最强劲的引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