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比亚迪汉智驾领航加推版的动作,真心看得我有点复杂。我刚翻了下笔记,去年我还记得DM-i版本的纯电续航压根没这么给力,官方声称这次提升到了245公里,算是实打实的进步了。EV版本那边,官方说续航新增到了635公里,听着很美好,但你知道的,实际能跑多远还是见仁见智。毕竟换成电子怀挡、小改仪表盘布局,这些变化看着挺精致,但用料上的取消钢琴烤漆,我觉得是个妥协,应该和成本或供应链紧张有关系。
你说为什么他们没干脆直接推Su7款?我碰了个熟人,是一线4S店的销售,跟我吐槽:Su7实车其实比汉好看多了,但转弯半径大得让客户走了不少。他说这些细节可能挫伤不少用户体验。汉这车,我体感转弯半径确实有点尴尬,尤其在城市里,频繁掉头或者窄路会让你直接想骂街。虽然实操中大家都知道这点,但这车价格也不是随便来的,得讲点道理。
我自己是21款的汉,落地价差不多23万,后期算下来大概折合18万左右还有点优惠。可说真的,越往后越觉得,这价格上要是再抬一两万,买CT5或者凯迪拉克那类美系车,反倒更香。对,我知道汉的口碑和品牌认知很强,但实操层面,电动车这块市场竞争实在太紧,人为降价慢慢把自己市场给压没了。我上次和一个修理师傅聊,他说:比亚迪这车料头和配件做得不错,但你看人家问界,那销售的制胜点就在‘堆料’和‘技术溢价’,汉这里堆来了减配又降价,消费者心里根本没安全感。
对了,我也没细想过,为什么这次汉EV依然死守EV2.5平台,还没冒进到700公里起跳,这让新能源汽车讲究的续航和动力永远差了那么一截。说心里话,三年前如果能这样做,估计今天不会降这么狠,抢不了市场份额。毕竟这东西不是只靠价格拉动,配置和用户感受得跟上才行。
说到改观,新增了雾凇金、松影绿和远峰蓝这几个外观颜色,虽然是细节,但我觉得也挺有用。买车的用户总喜欢这些颜值上的小心思,尤其年轻一点的那帮,买车的心理其实跟买手机差不多,色彩丰富,更容易出新意。加上车载冰箱这种小物件,我估计也是为了多争点年轻用户。卖车毕竟是卖生活方式,光靠技术配置那还真不够。
不过我得自我纠正一下,刚才说电子怀挡肯定是成本考虑,这话有点大了。我转念一想,这电子怀挡反倒可能是在研发过程中被逼出来的妥协,毕竟涉及供应链的问题,钢琴烤漆这玩意儿现在原材料价格高也不好搞,这不单是要省钱,更像是找平衡的结果。这才是现实,供应链就像是个篮子,不是所有蛋都能打满,挤挤兑兑才有车给你卖。
你们有没有发现,比亚迪汉的降价策略越用越反效果?销量却在一起跳水。朋友跟我吐槽:这车明明实车靠谱,比起同价位的SUV好看多了,结果销量掉得比我预料的还狠。我自己也好奇,难道是用户对比亚迪产品的期待和现实落差太大?还是市场中比亚迪这个品牌的溢价能力被严重透支?毕竟一个二十万级别的车型,不能光靠降价维系生存。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们换个角度,问问自己,这种续航升级和内饰改造,是单纯为了冲销量,还是品牌在不断寻找其定位和价值的纠结体现?会不会比亚迪在倔强地坚持某种均衡,结果反倒让产品显得不够抢眼?售后和渠道的朋友曾说过,汉车主对车内细节要求特别高,这类用户的口碑传播力更大,降价见效有限,反倒会加剧心理落差。
顺带说句,拿这车对比国产其他新能源车,比如问界或者理想,汉即便有技术积淀和品牌声量,感觉跟他们在用户体验和创新上还差点意思。有时候我会想,也许汉需要的不是市场打价格战那一套,而是更深入的产品力和用户运营,特别是在细节上。谁能想到,车载冰箱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配置,居然有望成为吸引年轻人的小杀手锏呢。
随手算了下这续航提升带来的百公里成本差距,粗略估计,245公里纯电续航的新DM-i在城市和高速路况下能帮你省个10%-15%的油耗,这对于一部分城市通勤族来说可能实际感受挺明显。但对长途用户,续航的增量和车辆自重的增加成正比,省油效果没那么好看了。
所以,问题来了,你觉得比亚迪这波更新,是真升级还是无奈之举?如果你是消费者,会因为这些小改变考虑买它吗?或者像我这样的老汉车主,继续hold住还是换别的品牌更合适?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