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想MEGA自燃,冷却液问题,云端预警未被重视

秋天的上海,夜色还没完全降下来,一辆理想MEGA 2024款在徐汇区的马路上安静行驶。摄像头记录下最后几分钟的平静:没有乱踩油门,没有碰底盘,前后座的两个人显然也没预料到接下来的戏码。突然,一股火苗从车底蹿出,像深夜里的烟头闪火。紧接着是爆炸,十秒有余,两个人连着滚、带着爬,狼狈逃离。剩下的是一堆铁壳,没有再坚强地支撑他们一会儿,只好任由消防员踹上沙袋,把烈焰扑灭。事后现场只剩一句话:“烧成了空架。”

看到这样的画面,有人当即敲键盘:中国制造,又出事了?有人开始算概率,如果我是驾驶员,那十秒该做什么?掏手机报警,还是先捡钱包?或者像那位从副驾驶钻出来、眼看着自己行李被烟火吞掉的车主,先自救再拼抢。可是,十秒可以用来做什么,真要遇上了,选择其实并不多。

上海理想MEGA自燃,冷却液问题,云端预警未被重视-有驾
上海理想MEGA自燃,冷却液问题,云端预警未被重视-有驾
上海理想MEGA自燃,冷却液问题,云端预警未被重视-有驾
上海理想MEGA自燃,冷却液问题,云端预警未被重视-有驾

这就是现实。哪怕在汽车工业吹爆技术创新的当下,事故还是会冷不防地砸到你头上——无论是在汽油时代、柴油时代,还是今天的电池狂欢里。

理想汽车很快就回应了。他们不是等着监管给压力才动用公关部那两瓶墨水,而是主动发了声明,把事故调查流程和召回计划同步曝光。按照规矩,理想主动备案召回计划,涉及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生产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一共11,411辆,比某些小众车企一年的产量还多。不是小范围试验,不是几个倒霉乡镇的孤车,而是一万多“兄弟连”。

事故原因也不神秘,冷却液的防腐性能不足,导致某些极端状态下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发生腐蚀渗漏。这又进一步触发了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甚至可能出现车辆“无法上电”。最极端情形,就是动力电池热失控,安全风险直接拉满。

汽车发热那不是新鲜事,油车也会起火,甚至还能烧出轰动社会的“自燃门”。只不过电车出现热失控,公众恐慌往往翻倍——毕竟电池包里全是高密度能量,非得想象成定时炸弹才算痛快。

理想并没推卸责任。给出的应急措施算是行业模板:召回期车辆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云端预警程序被拉出来加强信任,每一台车如果被系统检测到渗漏风险,立刻400客服+车机Ecall进线联系用户救援。还贴心嘱托:如果你没收到任何预警,没看见仪表盘故障灯,那就放心开。但接到邀约建议你还是赶紧进店处理——谁知道下一根冷却铝板什么时候心情不好。

当然,“提前预警”听起来确实很智能。现实里却又出现了尴尬:事故发生前4个小时,云端预警系统已经收到相关告警提示,工作人员也与车主联系过。只不过当时没人当回事,毕竟此前从未出现过非碰撞起火的先例。一时疏忽,“错过了提前介入处理的最佳时机”。这种教训基本属于“人有我有”,看过太多出事企业都这么解释,只是能否让公众信服要考量下一次。

这不是电芯自身异常,而是外围冷却系统的问题。理论上“只要不是电芯出毛病,电池还能用”——但电池包这种东西,内外都要做无死角防护,稍有渗漏,不只是修个水管那么简单。

车门还能不能开也是大众关心的话题。车主称后排车门无法及时开启,只能从副驾驶逃生。理想的专业回应是:事故发生后,整车自动解锁,而且前后排都配备机械应急拉手,理论上任何极端情况下都能自救。但理论和现实之间,常常隔着一层慌乱和冒烟的铁皮。

这场召回里,理想用了很多理性句子。CEO李想说,面对万分之一的风险不能等,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生命只有一次,是百分之百。这句话乍一听很有担当,其实也巧妙地避开了最大责任:机器有缺陷,管理有疏漏,但至少没有稳定性循环爆炸。他们把概率压到万分之一,听起来险些像是在卖保险。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这件事——专业上说,理想的处置远称不上完美,但它起码不是拿舆论当挡箭牌推三阻四,也没有像某些企业“能不说就不说”。冷却系统设计失效,一方面说明供应链监控有漏洞,另一方面也提醒电动车企不能只关注电芯参数,外围系统的评估同样重要。而对“万分之一”的事故概率,企业不能赌概率弹,拿群众生命作压缩冗余。

从刑侦角度讲,事故调查像是“实物证据链”——你发现冷却液腐蚀,勘验过程、用户反馈都得进流程,不能只靠技术自信把问题简单归类为偶发。放在法医现场,烧成空架的MEGA,其实就是一份严肃的材料。损失不只在于一辆车报废,更多是用户信心和行业标准的警示档案。

说到救援和预警系统,行业常说“智能网联让一切都可以提前知晓”。可惜,现实往往是智能系统已经告警,但人依然选择慢半拍。这个“人机失配”的幽默,也是许多技术人的无奈:智能可以监控千台,现场只有一个慌乱的人能决定生死。

至于冷却液,动力电池,控制器,以及预警和紧急救援,所有这些技术环节究竟该如何再提升,是这个行业真正需要思考的事。但凡高科技产品,最怕的就是“想明白一招,漏掉了三招”。冰箱可以自己报警,汽车能云端救援,但人命只有一次。看热闹的一定觉得召回、致歉、重新更换就是最严肃的负责,可再多技术还是要服从一个底线:风险管理不要用概率博弈。

所以,每一次事故调查完,厂方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用“万分之一的事故概率”去赌生命安全,是不是过于乐观?如果你是设计师、工程师还是消费者,会不会选择“系统预警”为自己托底?每个新车交付的喜悦,都会被下一个召回的阴影敲打神经。

上海理想MEGA自燃,冷却液问题,云端预警未被重视-有驾

我们做这行,有时就像在给很多“万分之一”的偶发风险签合同。市场说理性,技术说创新,可生命本身就是不可逆。至于你会把这类风险看做大概率,还是小概率,那才是真正需要每个人自己思考的部分。

事故可以用技术弥补,召回可以用资源救场,但信任和安全的“冷却液”,还有多大防腐力,哪天会不经意溃散?这问题,只能留到下一次再看。你会因为一场召回重新考虑对电动车的信任吗?泼出去的冷却液,和失去的安全感,哪个更难再补回来?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