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听着就离谱,但它就发生在今年。放眼全球车载激光雷达的版图,九成以上的地盘,都插着中国企业的旗。具体到上半年,这个数字直接干到了92%,简直吓人。禾赛、速腾聚创这些名字,在国内车圈基本上是横着走。
出货量跟坐了火箭似的,禾赛上半年交了五十多万台,速腾聚创也卖了二十三万台。可邪门就邪门在这儿,场子热火朝天,大家却都没挣着钱。禾赛一季度还亏一千七百多万,二季度拼了老命才扭亏,上半年一算总账,净利润就26.5万。
速腾聚创就更直接了,上半年亏了足足1.5个亿。图达通虽然毛利转正,但整体还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边是市场的绝对霸主,一边是集体上亿的亏损,这钱到底让谁赚了?问题出在哪了?
面子赚足里子亏空
咱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在全球的地位,那真不是吹的。数据摆在那,从2021年到今年,禾赛连续四年都是全球收入冠军。今年上半年,主激光雷达装了86万颗,禾赛一家就占了三分之一,速腾和华为在后面紧紧地咬着。
为啥这么猛?答案简单又粗暴:成本压得低,上车速度快。想当年,一个激光雷达上万美元,是豪车的专属玩具。现在呢?禾赛的AT128,价格已经干到了2800块,十万块的家用车都敢给你配上。
车企们为了喊出“智驾平权”的口号,玩了命地压价。激光雷达的渗透率也从去年的6%一路飙到今年的17%。现在你看问界、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开发布会,谁家新车不提一句激光雷达,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可这市场份额的暴涨,没换来利润的狂欢。禾赛上半年营收12.3亿,涨了五成,毛利率也稳在42%,数据听着特漂亮。可净利润就那么26.5万,说是“含泪”赚钱都算客气了。
速腾聚创更惨,上半年亏1.5亿,虽然比去年少亏了点,但还在泥潭里挣扎。整个行业就掉进一个怪圈:销量成倍地涨,亏损拿亿来算。网友都看傻了,钱呢?钱都去哪儿了?答案可能很简单,车企赚足了吆喝,供应商在背后哭晕了。
上游卡喉咙下游捅刀子
价格战这把火,在激光雷达圈子烧得最旺。各家技术路线都差不多,没什么本质区别,消费者和车企采购,那不就看谁便宜么。你不降价?有的是人降。华为背后有那么大个生态,成本控制能力简直是怪物级别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只能硬着头皮一起往价格战的坑里跳。今年上半年,给辅助驾驶用的产品均价还在往下掉。有工程师私下说,现在卖一颗雷达,毛利可能就几百块钱,纯粹是靠走量撑着现金流。
降价亏钱,不降价丢订单,这就是个死循环。更要命的是,研发的钱一分都不能省。禾赛上半年研发花了超过一个亿,速腾聚创更狠,一季度就砸了3.1亿搞研发,占了收入快九成。钱跟流水一样花出去,回报却看不见影子。
如果说价格战是内伤,那供应链就是外患。激光器、探测器这些核心玩意儿,占了总成本的四五成。而高端的激光器和探测器,基本都得从日本、德国进口。汇率稍微动一动,成本就跟着抖三抖。上游死死卡着你的脖子,下游车企拿着刀子逼你,夹在中间的企业,活像个夹心饼干,能好过吗?
车里卷不动机器人救驾
在汽车市场被卷得快断气之后,激光雷达企业们不约而同地把眼睛瞄向了另一个地方——机器人。这步棋,走得太及时了。从割草机器人、仓库里跑的AGV到送快递的小车,都需要激光雷达这双“眼睛”来认路和躲东西。
今年上半年,禾赛卖给机器人的激光雷达出货量暴增了快7倍,占了总出货量的近18%。速腾聚创也跟库犸科技签了个三年120万台的大单。这条路,看着是越走越宽了。
为什么机器人赛道能成“救命稻草”?关键就在于,这边的客户对价格没那么抠,他们更看重东西靠不靠谱。在汽车市场,车企是上帝,能省一分绝不花两分。但在机器人市场,客户愿意为更好的性能和服务掏钱。
机器人雷达的均价能到4800块,比汽车市场那两千出头的价格高多了。一台高端割草机器人,要在草坪里精准地绕开石头和花盆,对雷达的要求很高,这恰恰是中国厂商反应快、能定制的优势所在。这已经不是“备胎”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结语
回看中国光伏和锂电池走过的路,是不是特别像?一开始都是靠市场换技术,内部杀成一片红海,亏得稀里哗啦。但就是在那段“赔本赚吆喝”的日子里,硬生生把成本打了下去,把规模做了起来,最后靠技术和产业链掌控了全世界。
今天的激光雷达行业,就站在同样的路口。智能汽车的渗透率还很低,无人出租车才刚上路,人形机器人更是还没睡醒。一旦这些场景全面爆发,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将是现在的十倍、百倍。现在亏的钱,都在变成未来的算法、专利和产线效率,这些才是用钱砸不倒的护城河。
从被技术封锁到主导全球,从奢侈品到人人用得起,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已经证明了自己。当然,挑战还在。核心器件的国产化,以及车企转向纯视觉方案的风险,都像悬在头上的剑。但真正的技术革命,哪有一帆风顺的。中国企业已经站在了离终点最近的地方,能不能从“份额霸主”变成“利润王者”?市场,最终会奖励那些真正解决问题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