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新能源车企的厮杀只发生在比亚迪与特斯拉之间,那请别忘了极星Polestar这个“北欧豪门”。只是这位“贵族”的中国业务,如今已沦为朋友圈里的段子素材:2024年6月,极星在中国只卖出了6辆新车——别揉眼睛,的确就是个位数。细细一数,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都挤不满70辆。全国线下直营店剩下孤零零的上海前滩一家——试驾得提前预约,线上商城都歇业了。别问,问就是“名存实亡”。于是问题呼之欲出:极星会不会就此退出中国市场?
先别急,这场至暗时刻其实早有端倪。极星自带沃尔沃和吉利的顶配家底,进军中国那会儿风光无限。彼时高举“北欧豪华”和“极简科技”,收割了一批喜欢小众、推崇“生活态度”的都市用户。2021年极星卖了2048辆,2022年缩水到1717辆,到2023年只剩1100辆。到了今年上半年,季度销量比闹钟的“贪睡模式”还懒。缓慢下滑,不是中国用户变得挑剔,而是极星完全没跟上本土新能源车的换代速度和激烈竞争。
去年,极星与星纪魅族合资,想蹭一把中国科技红利。可惜闪婚又闪离,今年四月就“各奔东西”了。高管们嘴上说“还会调整业务,不会退出”,业内人则只剩一个大写的“晚”。本土对手们把补贴、智能、服务、营销玩儿得飞起,极星那点“北欧空灵”很快变成“曲高和寡”。你要体验?先得穿越全上海才能找到那唯一门店。你想买?得忍受平庸配置、智能体验跟在小鹏后面喘气。高端不敌特斯拉,亲民又卷不过比亚迪。极星Polestar 2主打产品,硬生生改成了“时代的眼泪”,冷冷清清躺在角落。
极星的尴尬远不止中国。全球市场虽然今年上半年卖出3万多辆,同比还增长了五成,看着挺景气,可在行业里仍属“配角”。特斯拉、比亚迪遥遥领先,极星只是欧美补贴政策下的“温室经济作物”。盈利模式就别提了,从2020年到2024年,极星累计亏损超51亿美元。美股市值只剩23亿美元,较上市时蒸发九成,一度的资本宠儿成了投资者嫌弃的“弃子”。
要说极星鲜明的个性其实并非一无是处。在小众车主圈里,“北欧风”依旧有人买单。有人把车当挂件,有人说“能不能保值都无所谓,极星就是我的艺术品”。但一腔情怀,敌不过市场丛林法则——用户体验、服务、本土化,没有一样能短板。不具备自我进化能力,被边缘化只是时间问题。
极星的症结恰恰是“高处不胜寒”:想走高端,抗不过新势力和大牌智驾,价格战、技术战全都没跟上节奏;想接地气,“北欧范儿”的距离感又和中国市场需求南辕北辙。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成了新能源车圈的“路人甲”。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消费者对“海外豪华”神话早已无感,理想、问界、比亚迪、甚至长安深蓝,个个都能打,外来和尚诵经已不再灵。
当然,极星嘴上依然“坚决不退”,下半年据说要调整销售模式,与本地经销商深度合作,甚至有人猜测它要搞二线子品牌。但真要反击,谈何容易?资金链、品牌势能、服务渠道,每一项都岌岌可危。市场不给“慢公司”留时间,哪怕背靠沃尔沃和吉利也无济于事。
极星的至暗时刻,不过是全球新能源车赛道洗牌剧中的一个插曲。大浪淘沙,谁能看清中国市场的潮水方向,谁才能活下去。高端品牌光凭文化氛围撑不下去,只有拼服务、拼智能、拼本地化,打持久战才有归属感。否则,极星式的溃败就还会轮番上演。
所以,极星用自己的冷清,提醒了每一个国际品牌:理解中国才能赢得中国,只有卷得足够狠、变得足够快,才不会沦为朋友圈里的悲情段子。未来新能源市场,狼多肉少,没有硬实力,其他都是过眼云烟。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