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车为何如此省油?揭秘阿特金森米勒循环:这技术太绝了!

各位车友,咱们今天就来深挖一下混动车的心脏,为啥它看似“温顺”,却能如此省油?

这背后,藏着一套与传统燃油车截然不同的“内功心法”。

传统燃油车的“老本行”,大多遵循奥拓循环,这套1876年便诞生的四冲程原理,如同严谨的奏章,一步步完成吸气、压缩、做功、排气。

混动车为何如此省油?揭秘阿特金森米勒循环:这技术太绝了!-有驾

其中,“做功”一环,燃油爆炸产生的能量推动活塞,这股劲儿的释放幅度,决定了发动机的“力道”,我们称之为膨胀比。

然而,活塞在行程的终点,那股未尽的能量,就如“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被机械结构限制,白白消散,造成了能量的损耗。

这恰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明明有余力,却不得施展。

正因如此,有智者思索如何将这“遗落的珍珠”拾回。

1882年,詹姆斯·阿特金森便献上了一策:他设计了一套精妙的曲柄连杆机构,让发动机的“做功”冲程比“压缩”冲程来得更长。

这相当于,活塞在向下运动时,比向上运动时走得更远,从而实现了“膨胀比大于压缩比”,大幅提升了热能利用效率,油耗自然也随之下降。

这套精妙的循环,便被誉为“阿特金森循环”。

混动车为何如此省油?揭秘阿特金森米勒循环:这技术太绝了!-有驾

阿特金森循环的“巧思”在于,它在压缩阶段,故意让进气门晚些关闭,允许一部分混合气“回流”至进气歧管。

待活塞上行至一定程度,再将进气门合严。

如此一来,实际压缩比得以降低,但做功时的活塞行程却未改变,膨胀比依旧保持高位。

这仿佛是“欲擒故纵”,在压缩时留有余地,在做功时则将这余地也充分榨干,实现能量的“颗粒归仓”。

因此,阿特金森循环堪称“节油的行家”,它牺牲了低转速时的部分“蛮力”,换取了更高的热效率。

您在市区低速行驶时感受到的动力差异,便是其“特立独行”的体现。

它在低转速时扭矩稍显不足,单独驱动车辆略显吃力,此时便需要电机的“鼎力相助”。

混动车为何如此省油?揭秘阿特金森米勒循环:这技术太绝了!-有驾

电机一旦介入,那平顺而安静的动力输出,便立刻让驾驶体验焕然一新。

这也解释了为何它如此契合混动与增程车型,几乎是为它们量身打造的“发电机”。

然而,阿特金森循环亦有其“小脾气”——它在压缩过程中会“回吐”混合气,这使得它与涡轮增压器难以“和谐共处”。

如同“鸡同鸭讲”,一方拼命灌输,一方却在“吐纳”,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那么,是否有更巧妙的解决方案?

自然有。

另一位大师,米勒,便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混动车为何如此省油?揭秘阿特金森米勒循环:这技术太绝了!-有驾

米勒循环同样追求“膨胀比大于压缩比”,但其手段更为直接。

相较于阿特金森的“多吸少退”,米勒循环采取的是“少吸多退”策略。

简单来说,在吸气行程中,活塞尚未到达下止点时,便已提前关闭进气门,从而限制了吸入的混合气量,自然降低了压缩比。

但其做功行程的活塞行程长度保持不变,膨胀比依然高企。

这一招,同样实现了“高膨胀比,低压缩比”的节能目标。

更妙的是,它还巧妙地解决了低转速扭矩不足的问题——引入涡轮增压!

米勒循环吸气量少,便辅以涡轮增压器强制进气,将损失的动力补足,并在中低转速区间便能提供更强的扭矩。

混动车为何如此省油?揭秘阿特金森米勒循环:这技术太绝了!-有驾

这好比“以柔克刚”,在保证核心优势的同时,用外力弥补了不足。

国产奇瑞的第五代ACTICO 1.5T GDI发动机,如探索6 CDM和瑞虎9 CDM所搭载的,便是米勒循环的杰出代表。

其热效率高达44.5%,这意味着同等油耗下,行驶里程更远,这无疑是每一个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所期盼的。

更令人称道的是,现代汽车技术已不再满足于“单打独斗”,而是走向“协同作战”。

部分燃油车已通过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实现了奥拓循环与阿特金森或米勒循环之间的“无缝切换”。

试想,在城市拥堵或低速行驶时,发动机切换至阿特金森或米勒循环,进入“经济模式”,静谧而省钱;一旦需要加速超车,便立即切换至奥拓循环,“动力模式”全开,带来澎湃的推背感。

这如同为车辆赋予了“双重性格”,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混动车为何如此省油?揭秘阿特金森米勒循环:这技术太绝了!-有驾

日产的VC Turbo发动机便是这一理念的典范。

它不仅能智能切换米勒与奥拓循环,更集成了“可变压缩比”的绝技。

这意味着发动机能根据实际工况,实时调整压缩比,将燃油经济性和动力输出推向极致。

这仿佛为发动机赋予了“智慧”,使其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出最佳决策。

归根结底,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当阿特金森、米勒这些“节油大师”与可变气门正时、可变压缩比等“灵活变身”的绝技相遇,其效果远超“1+1=2”。

它们共同构成了汽车的“核心竞争力”,让驾驶体验在经济与动力的平衡中达到新的高度。

混动车为何如此省油?揭秘阿特金森米勒循环:这技术太绝了!-有驾

回想我们日常的驾驶体验,混动车在城市中起步时,电机的轻柔介入,发动机的低语,油耗的数字跳动,都彰显着这些技术的魅力。

高速巡航时,发动机的平稳输出,以及最终账单上的节省,都让我们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实在好处。

如今,我们对汽车的期待已不再局限于“够不够快”,而是更加关注“效率如何”、“是否环保”。

这恰恰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理性消费,深入理解”的购车理念。

下次您接触到混动车,或是那些技术领先的燃油车时,不妨多留意一下它们的“心脏”。

那些看似微小的技术差异,背后凝聚的是工程师们的匠心与智慧,最终都服务于我们“更经济、更环保、更舒适”的驾驶追求。

汽车工业的进步,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有新的技术涌现。

了解这些发动机的“独门秘籍”,能让我们在选车、用车时,更具慧眼。

您觉得,还有哪些发动机的“小门道”,值得我们一起探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