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CEO嘲讽小米汽车,雷军用销量打脸:时代真的变了

上海车展上,保时捷CEO一句“小米汽车驾驶能力无法与保时捷相提并论”,让中国网友瞬间炸锅。这番居高临下的评价,看似在维护品牌调性,实则暴露了传统豪车巨头面对中国新能源车企崛起时的微妙心态。但现实的数据和销量,却给这场“口水战”写下了最犀利的注脚。

保时捷的傲慢,挡不住小米的逆袭

保时捷CEO的“看不上”并非毫无逻辑:一个是百年燃油车贵族,一个是跨界造车的“新兵”。但小米SU7用实打实的成绩单打破了刻板印象——首款车型单月交付超20万台,50万级SU7 Ultra三天斩获1万订单,直接把“高性能电车”门槛砍到保时捷价格的十分之一。反观保时捷,2024年全球31.9万台的销量中,中国市场仅占5.6万台,而雷军已喊出“两年内销量超保时捷”的目标。当保时捷还在强调“驾驶基因”时,消费者已用真金白银为电动化时代的价值标准投票。

保时捷CEO嘲讽小米汽车,雷军用销量打脸:时代真的变了-有驾

中国电车三剑客,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小米的爆发绝非偶然。华为问界M9半年狂销18万台,比亚迪仰望U8杀入百万豪车阵营仍供不应求,这些现象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电动化赛道上的中国军团,正在用“技术平权”颠覆豪车市场。1548匹马力、智能座舱、超充技术...这些曾专属于顶级豪车的配置,被中国企业以不到一半的价格量产。正如网友调侃:“以前是没钱买国产车,现在是没钱买国产车”——字里行间透着产业升级的底气。

保时捷CEO嘲讽小米汽车,雷军用销量打脸:时代真的变了-有驾

傲慢与偏见,救不了传统豪车

保时捷们的尴尬,本质上是燃油车时代话语权体系的崩塌。当电动化将性能门槛拉平,当智能化重塑用户体验,传统豪车引以为傲的“机械魅力”正在变成小众爱好。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0%,而BBA等豪华品牌纯电车型却普遍滞销。这不是偶然:在用户更看重智能座舱迭代速度、补能网络密度、OTA升级频次的今天,转身缓慢的国际品牌已显疲态。

雷军无需回应保时捷的“轻视”,因为20万车主的选择就是最响亮的回答。这场较量早已超越产品本身,成为新旧产业范式更替的缩影。当中国电车用“马力自由”“科技平权”重新定义豪华,当90后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所有车企都该明白:属于燃油车时代的傲慢,该留在上个时代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