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不再是性能材料,而是朋友圈九宫格里的赛博勋章;1548匹马力不必随时可用,只要能在参数表里撑起虚荣心就足够
2025年5月7日,一段车主拆解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视频登上B站热搜榜首。画面中,鼓风机对准机盖开孔狂吹,纸巾纹丝不动,弹幕瞬间被“4.2万买了个寂寞”刷屏。这场看似荒诞的物理实验,却意外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最隐秘的伤疤——当“颜值即正义”撞上“技术即信仰”,消费者究竟在为谁的幻觉买单?
两天后,某位博主对着镜头指着一块碳纤维板痛批:“雷总说这是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结果拆开一看,里面塞的是塑料支架和情怀税。”他的愤怒并非孤例:全国超3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录制联合声明视频,要求退还4.2万元选装费或“退一赔三”。这场由颜值引发的信任危机,正以燎原之势烧向小米汽车的高端化战略。
雷军的焦虑在事件发酵中显露无疑。5月10日,他在微博写下“过去一月是创业最艰难时期”,随即关闭评论区——此时距离小米汽车因“高速爆燃事故”登上头条不足两个月(详见XXX)。从“地表最快量产车”一路滑向“装饰件之王”,SU7 Ultra的颜值陷阱已让消费者完成集体蜕变:从追逐参数的狂热粉丝,变成了手握检测报告的硬核维权者。
01. 从超跑风道到贴纸散热
小米SU7 Ultra的营销剧本堪称完美:发布会上,雷军指着屏幕上的碳纤维前舱盖,宣称其“完全复刻纽北原型车设计”“双风道直通轮毂散热”“优化散热,尤其是为刹车系统导风冷却”。配合雷军微博发布的“碳纤维前舱盖,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这套组合拳精准击穿了打工者、极客和性能车迷的心理防线——毕竟谁能拒绝“花小钱买超跑同款”的诱惑?
然而现实很快上演黑色幽默。车主拆解发现,所谓风道仅是两块装饰性开孔,下方塑料支架与原厂铝制机盖结构无异。当车主们要求查看第三方检测报告时,企业拿出的竟是“减重1.3公斤”“5年质保”等风马牛不相及的数据,对导流效率、散热效果等核心指标讳莫如深。更讽刺的是,小米官方在致歉声明中将其功能降级为“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相当于承认“赛道级设计”实为“停车场级贴纸”。
这场参数游戏的高潮在5月1日到来,Xiaomi Hyper OS 1.7.0车机版本将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设置为“排位模式”,车主需在官方认证赛道刷出指定圈速才能解锁全部性能。这项“游戏副本”式设定让花费52.99万元购车的用户陷入困惑:“我买的是性能车还是驾校培训课程?”当技术被游戏化时,当数值被分期兑现时,这不是智能汽车,这是加价体验版的“付费开盲盒”。
更讽刺的是,小米SU7的这套“营销玩法”已被车主群戏称为“新能源车三大诈骗话术”:“‘即将上线’就是没做好;‘城市NOA分批OTA’就是两个月别想用;‘宣传图与实物略有不同’就是我们P图了非常非常多。”当技术营销沦为通关游戏,消费者购买的早已不是产品,而是被精心设计的参与感。
02. 从颜值至上到争议连连
小米不是孤例。
在追求视觉冲击与设计新意的趋势下,不少新能源车企都陷入了“颜值至上”的陷阱:某车型为追求极致的一体化车身设计,将门把手全部内嵌隐藏,结果寒冬中用户被困车外;另一车型为营造“无边框”美学,牺牲车厢静谧性(NVH性能),实车体验沦为“风噪提醒你车开得多快”。这一系列案例揭示出行业通病:在参数内卷与传播焦虑之下,“设计优先”正在异化为“功能降级”,甚至“技术退位”。
这种趋势的本质,是把消费电子的逻辑强行套用于智能汽车上。手机可以靠颜值差异化,因用户换机周期仅2年;但汽车作为10年耐用品,过度追求“皮肤经济”终将暴露技术短板——毕竟没人愿意为“花瓶”赌上全家安全和出行稳定。它不是穿在身上的“潮牌”,也不是换季的手机壳。
而此番小米SU7的“颜值翻车”事件,除了产品本身的配置争议,它的危机公关更堪称一部“反面教科书”。面对300位车主组成维权群要求“退一赔三”或退还选装费,小米官方给出的补偿方案是:要么接受2万积分(约合2000元)补偿,要么等待30周更换回传统前盖。这就像餐厅把龙虾换成虾米后说:“要么收下代金券,要么饿着等下一桌”;更激化用户情绪的是,小米官方言行中还夹杂着“用户不懂技术”“散热本身就是辅助功能”的暗示逻辑,进一步引发消费端不满。许多车主直言感受到被“技术PUA”和“品牌PUA”。这种“挤牙膏式妥协”,本质是一种用“时间换遗忘”的品牌赌博策略,把信任当成可透支的信用卡,只还最低还款额,希望用户最终自己累了、散了、忘了。
与此同时,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近期访谈中直言不讳地批评国内部分车企“胆子太大”,指出“成立不到6年的企业就能推出多款车型,奇瑞做一个平台需6年、耗资60亿,这让我们难以理解”。这番言论背后,实则是传统车企与互联网跨界造车势力在技术路径、研发逻辑和产业节奏上的深层冲突。
尹同跃的批评实质是对制造业规律的坚守——汽车作为关乎生命安全的耐用消费品,需平衡创新速度与可靠性,而非单纯追求速度。一味求快,看似高效创新,实则容易跨过技术稳定性这条“根本线”;流量逻辑把产品当“内容叙事”,却无力构筑深度工程体系。
03. 尾声:信任比颜值更珍贵
从三名女生在高速事故中殒命,到“皇帝的新衣”式的选装风波,小米SU7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转型十字路口的一块警示碑。它让我们看清,在资本催化与公众情绪裹挟下,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正被“营销前置、概念溢价、科技迷信”三重力量合谋推动,一路狂飙,而安全与信任却愈发滑出焦点。
我们总以为,“内卷”会倒逼厂商拿出更好的产品、更低的价格,但事实却是:当技术参数卷到极限时,厂商比拼的,不再是产品,而是包装。厂商们转向“宣传战”,在数据之外制造“看上去很高级”的新概念,这些术语既陌生又梦幻,几乎等于给汽车戴上了“信息差滤镜”。最终,买单的变成了消费者。他们为“看不懂、摸不着、用不到”的技术溢价付出真金白银,却迟迟感受不到对应的体验价值。
而“颜值陷阱”的存在,不仅仅是设计主义的胜利,更映射出我们的某种集体现实焦虑。在一个快、卷、焦的社会节奏里,我们渴望通过消费“酷炫”“智能”“高性能”的符号产品,来为自己贴上进阶标签,仿佛拥有一辆SU7,就能接近更好的生活方式、更高阶的社交身份。而厂商精准捕捉到这种心理,把产品包装成“精致生活解决方案”。于是碳纤维不再是性能材料,而是朋友圈九宫格里的赛博勋章;1548匹马力不必随时可用,只要能在参数表里撑起虚荣心就足够。
回看那台曾光芒万丈的SU7 Ultra:它确实用惊艳的颜值堆砌出梦想的模样,却也在维权车主拆解的镜头下,暴露出华丽皮囊下的“信任窟窿”。那个被鼓风机吹不动的开孔机盖,那项需要刷赛道圈速才能解锁的马力,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行业狂飙突进时遗忘的常识——汽车不是快消品,安全与信任的容错率,永远不该为营销创意让步。
当车企标榜“重新定义汽车”时,是否正在背离造车的本质?奇瑞耗时6年研发平台、完成7500次虚拟碰撞的“笨功夫”,在互联网造车势力眼中或许过于“传统”。但那些成立不足6年就量产多款新车的企业,是否真已掌控了技术的“魔鬼”?就像乔布斯所说:“真正的创新不是给马车装更快的马,而是发明汽车。”当雷军们忙着给马车贴金箔时,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或许只是一台能让你开得安心、无需担忧被“套路”的车。
在这个速度决定一切的时代,我们是否忘记了,比“最快”的零百加速更重要的是,在生死攸关的汽车业,我们要的不是参数表的“泼天富贵”,而是方向盘后的“岁月静好”。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请您方便时帮忙点赞、转发、推荐、评价,谢谢您了。💕
参考资料
[1] 《奇瑞尹同跃:技术是魔鬼,有些车企胆子太大》,网易网
[2] 《小米汽车危机公关全解析:透明沟通与技术改进是关键》,搜狐网
[3] 《Deepseek 总结:关于小米 SU7 Ultra 碳纤维前舱盖争议的律师解读》,国际投行研究报告
[4] 《2025年国内造车新势力格局:头部加速分化,智能化与全球化成决胜关键
》,贤集网
[5] 《四月销量发布:多车企大增,新势力将迎来新挑战》,汽车头条
[6] 《观点湃|用4.2万元的“皇帝新衣”,小米SU7戳破了信任泡沫》,澎湃新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