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这份福田汽车最新的销量数据,真是挺有意思的。你知道的,现在车市不是热闹吗?尤其是新能源部分。9月福田的整体销量达到了55253辆,比去年同期的52086辆多了点,涨了6.08%。这个增幅,说实话,有点还可以。不过我倒觉得,也得看个具体的角度。
你看,福田这个品牌在细节上其实挺讲究的。比如说,去年同期公司还有些车型库存没清完,导致销量数字没那么亮眼。现在倒是硬拼着推新车型,或许也是冲着这个7~8%的增长率去的吧。我知道,有人会说,增长幅度不大,说白了就是市场在稳步,所以公司也没什么大动作。但我倒觉得,有时候,稳中求进最难得。毕竟你得看它背后的小盘子——供应链。
从供应链上讲,福田像我这个行业内行人知道,你得看他们怎么搅动的市场。从前我听修车工说:你别看这车便宜,零件掐得挺紧,很多关键零件都得提前备料,好比厨房备菜,少点就凉了。我初听觉得奇怪,怎么会在这个环节卡住?后来才明白,尤其是真的拼新能源供应,那原料、芯片都像在抢夺。
对,他们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亮眼。9月份达到了8624辆,比去年同期5836辆,涨了大概47.77%。这震幅,确实不小。新能源市场的天花板也是在迅速升高。想想,新能源车去年销量也就几百辆到几千辆的水准,今年跃升五成,确实挺难得。
可是我又想,福田的新能源车用料是不是懂抠门点?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上次去他们的展厅,销售的销售说:这车其实用料还可以,但你看那些塑料件,和一些表面工艺,挺一般。你说这个价位(大概12-15万左右区间),他们用料其实和一些合资品牌差不了多少,但对比一线豪华品牌,还是差点意思。
不能忽略的是,汽车行业的研发流程其实挺像烹饪。你得像厨师一样跟着配方走,调料得精准,但有时你会觉得某次调味太重或太淡,那整个味都变了。福田在新能源研发上,投入了不少,但我也知道,研发那个事,说起来容易,难在吃完这碗饭的实际效果。
我还琢磨了个问题:福田自己的渠道比较硬核,覆盖面广。很多中小城镇都能碰到他们的售后点。这个值得一提。我的一位朋友开了一辆福田的电动货车,他还跟我说:修车不难,就是配件到货快,技术师傅也挺有经验的。这让我觉得,渠道这个基础设施很重要。
但你要我说,福田的竞争对手也不少。比如比亚迪、江淮这些后起之秀都在抢上涨。这一场战斗,我觉得聚焦点反而会在细节:谁更懂客户的心理预期?谁能更快投放、调配库存?这一点大概比单纯数字更重要。
提供一两条行业内幕也行。像我和一些销售聊天,他说:你知道吗,去年他们遇到过芯片缺货,那段时间销量差点掉了两成。这事让我觉得,供应链的突发事件完全可以把你业务搞崩。
都说新能源市场的生死线就是成本和售价。按我估算,福田每辆新能源车的百公里成本大概在1.2到1.5元(这都是粗略心算),如果卖价在10万左右,利润空间其实还挺紧张。可惜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差不多只有45%左右(这也是我粗算的,样本少)。有人说,买车就是押注未来,但算账一算,哪怕是十年后的保值率,也不见得有多高。
我有个疑问,福田的新能源能保持这样的增长是不是偶然?还是他们对未来有布局?你新能源标准变得更多变,有时候政策一调整,就会对市场冲击很大。
至于质量控制,销售和修理工都说,也就几年前,他们的车还经常出点小毛病。但近年来,质量改善明显。你知道吗,我朋友的电动货车,开到现在都没出啥大问题,连北京的严冬都能扛住。这种变化,和厂家对供应链的重新优化有关系。
我还猜测福田的市场策略是不是也在细水长流。毕竟,单靠一波运动很难持续爆炸式增长。这么看,8、9月份的销量其实也算按部就班的提升。实际上,市场容量静静地放在那——可能存在一个9000到1万辆的潜在年度销量空间(估算的,也不敢太大声说)。
但有个问题:你觉得现在汽车行业的死局会不会出现在供应链回旋中的某个拐点?哪个转弯才会让市场变得更畅快点?还是说,核心还真得靠渠道和用户心理转变的那一刹那?反正我个人觉得,这事情比灯泡还复杂。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还在琢磨,新能源在未来的比例到底能占多大?据我观察,车企把性能作为卖点,没有错,但客户的心理可能更在意价格和最实际的使用体验。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变革太快,反而让人有点迷茫?
对了,忽然想到一个碎碎念:要是真能提前一两年知道谁会爆炸,那才哪到哪里。这可能是我没细想过的赌注,但也不得不承认,一切都在变。我们只能用有限的观察,去猜猜那个还在路上的未来。
下一轮市场的风向标会是哪一只真正的能跑得快、跑得远的?好奇心总是比谁都强烈。说不定,下一次我会关注的,不只是销量数据,还有那些细微的用户反馈和零件供应问题。
别的品牌的策略是不是也在某个细节上打了偏?谁能在漩涡中稳住脚跟,才是真本事。就像我前几天和售后工说:你们是不是觉得白天工作还算顺心,夜里门扎得紧?他笑着点头,口中还埋怨:零件迟到这事让人抓狂。这很现实。有时候,行业里最大的麻烦,反倒就是这群零散的烦恼。
所以,福田12~15万的车,能不能在未来两年持续夺冠?我就不敢保证。这其实也像投石子,扔得越远,落点越难预测。
你看,谈了这么多,点点滴滴都在告诉我一个问题:谁能在变化中看得更清楚一些,谁就更有机会。怎么做到?下一步行动,得从哪些细节开始关注?这倒挺值得深思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