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有车一族来说,每年总有那么一两次,会收到来自4S店或者维修厂的“亲切”问候,提醒您的爱车到了该保养的时间了。
看着手机上弹出的信息,再想想自己这半年,车似乎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位上安安静-地“吃灰”,里程表上的数字也没跳动多少,一种纠结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保养,到底是做还是不做?
一方面,担心不做保养会对车子造成潜在的损害,影响行车安全;另一方面,看着保养账单上那些动辄成百上千的项目,又觉得这钱花得有些冤枉。
这种普遍存在的困惑,其实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对于那些每年行驶里程非常少的车辆,我们习以为常的“定期保养”规则,到底还适不适用?
我们首先要明白,那个被奉为圭臬的“六个月或五千公里,以先到者为准”的保养周期,究竟是怎么来的。
汽车生产厂家在制定车辆的保养手册时,必须考虑到最复杂、最严苛的用车环境。
他们需要把各种可能性都包含在内,比如常年在北方风沙天气中行驶,或者在南方潮湿闷热的环境里使用,又或者车辆长期处于短途行驶、频繁启停的拥堵路况,甚至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油品质量的差异。
为了确保车辆在这些最不利的条件下也能保持良好状态,厂家会设定一个非常保守的保养间隔。
这是一种“兜底”的思维,本质上是为了保障产品的可靠性和用户的安全,其初衷是负责任的。
然而,当这个最保守的标准进入到市场流通环节,尤其是在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售后服务体系中,它的意义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个“兜底”的下限,被宣传成了所有车主都必须严格遵守的“金科玉律”。
这就好比医生给所有人,无论高矮胖瘦,都开出了同样剂量的药,虽然保证不会出问题,但对于很多体质好、病症轻的人来说,显然是过度医疗了。
现实生活中,大量的车主并不属于“极端用车”人群。
很多人家里的车,主要用途就是周末去趟超市,接送孩子上下学,或者偶尔节假日来个短途自驾,一年下来,行驶里程可能还不到五千公里。
对于这些车辆来说,严格遵循“半年一保”的规定,很多时候就意味着在车辆部件还远未达到其使用寿命极限时,就过早地进行了更换或维护,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比如,一套品质不错的火花塞,其设计寿命通常在六到十万公里,但在“定期保养”的逻辑下,可能跑了两三万公里就被建议更换了。
再比如“节气门清洗”、“喷油嘴清洗”等常见的清洗项目,对于一辆工况良好、没有出现怠速抖动或油耗异常增加的低里程车来说,很多时候也并非是必需品。
保养中最核心、也是开销最大的一项,无疑是更换发动机机油。
关于机油,流传着各种各aws于“保质期”的说法,比如“机油开封后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在发动机里放久了会变质失效”等等。
这些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但往往被夸大了,从而制造了一种“保养焦虑”。
我们需要科学地看待机油的寿命。
首先,机油的性能和种类直接决定了其更换周期。
市面上主流的机油分为矿物油、半合成机油和全合成机油。
矿物油性能最基础,更换周期也最短,确实需要在五千公里或半年左右更换。
但如今,随着技术进步,绝大多数新车都已经在使用性能更优越的半合成或全合成机油。
半合成机油可以轻松支撑七千五百公里甚至更长的里程,而高品质的全合成机油,其有效行驶里程普遍在一万公里以上,一些长效配方的机油甚至能达到一万五千公里。
那么,对于一年只开三四千公里的车主来说,即便用的是最好的全合成机油,是否也必须在半年后就换掉呢?
答案是否定的。
发动机内部是一个相对密封的高温高压环境,机油在其中能接触到的空气和水分都非常有限,其氧化和变质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慢。
这就好比一瓶密封完好的陈年老酒,可以存放几十年不变质,但一旦开瓶,与空气大量接触后,很快就会失去风味。
发动机内部的环境更接近于那个密封的酒瓶。
因此,对于低里程车辆,在选择高品质全合成机油的前提下,将保养周期从“半年”放宽到“一年”,是完全合理且安全的。
这样做,不仅能省下一大笔保养费用,也是一种更环保的做法,减少了废机油的产生。
但这绝不意味着车辆开得少就可以完全放任不管。
一种更科学、更经济的养车方式,应该是从“定期保养”转变为“动态养护”,核心在于“按需维护,重在检查”。
车主应当成为自己车辆的第一负责人,而不是一个只会按时交钱的“甩手掌-”。
培养一些基本的检查习惯,其实非常简单。
每个月可以花几分钟时间,打开发动机舱盖,拔出机油尺看看机油的液位和颜色是否正常;观察一下冷却液、刹车油的液位是否在标准刻度线之间。
绕车走一圈,目测轮胎胎压是否充足,检查胎面是否有鼓包、裂纹或不正常的磨损。
启动车辆时,留意听一下发动机是否有异响,行驶中感受一下车辆是否有异常的抖动。
这些简单的检查,能让你第一时间掌握车辆的真实状况。
当发现问题时,比如油耗突然升高,或者启动困难,再去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和维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症下药”。
此外,对于长期停放的车辆,最重要的保养项目其实是“动态养护”。
车辆和人一样,生命在于运动。
长时间静止停放,电瓶会自然亏电,轮胎同一个接触面长期承压容易变形,各种油液也无法得到有效循环。
因此,建议每个月至少将车辆开出去行驶一次,最好能上高架或者快速路,保持中高速度行驶二三十分钟。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为电瓶充电,让发动机和变速箱达到正常工作温度,蒸发掉系统内部积存的水汽,让各个机械部件都活动开,其效果远胜于做任何昂贵的清洗项目。
当然,车内也有一个部件建议大家严格按照时间来更换,那就是空调滤芯。
它直接关系到车内空气质量和驾乘人员的呼吸健康,通常建议一年更换一次,尤其是在夏季高频率使用空调之前。
放眼全球,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汽车工业非常发达的德国,大众、奥迪等品牌早在多年前就推出了长效保养服务,其保养间隔可以延长至两年或三万公里。
同样的技术和产品,为何在不同市场会存在如此巨大的保养周期差异?
这背后固然有过去国内路况、油品、空气质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在今天,当我们的道路建设、燃油品质已经与国际接轨时,这种差异更多地指向了售后市场的商业逻辑。
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利,也有必要用更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做出更理性的消费决策,让每一次保养都花在刀刃上,真正做到爱车,而不是“爱”坏了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