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拆解充电桩牌局:上游吃肉,中游肉搏,下游赌命

最近开车上路,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路上的绿牌车,多得跟夏天晚上的蚊子一样,嗡嗡的,防不胜防。

一边是新能源车卖爆了,渗透率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另一边,是每逢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车主们脸上洋溢着一种“来都来了”的绝望,场面堪比春运抢票。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车太多,桩太少,而且桩的质量还跟开盲盒一样,这就很魔幻。

所以国家队下场了,发改委联合几个部门搞了个“三年倍增”计划,意思很明确:桩,必须给我狠狠地建。未来三年,充电桩市场要的不是微风,是龙卷风。

但这事儿吧,远没有听上去那么简单。

这不叫风口,这叫斗兽场。

所有人都闻到了金钱的芬芳,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活着把钱揣兜里。

想看懂这场充电桩大乱斗,你得把整个产业链扒开看,看看谁是那个在拳击比赛里卖拳套的,谁又是那个被打得鼻青脸肿还高喊“优势在我”的。

整个局,可以粗暴地分成三个段位:卖核心零件的、卖整机设备的、和搞运营服务的。

段位最高的,是卖核心零件的,尤其是充电模块。

这玩意儿是干嘛的?

简单粗暴地讲,充电桩就是个翻译官,把电网的交流电,翻译成电池能听懂的直流电。而充电模块,就是这个翻译官的大脑和心脏,负责最核心的功率转换。

一个直流快充桩,成本一半都砸在这堆模块上。技术壁垒高,毛利空间大,是典型的“我吃肉,你喝汤”的环节。

这就好比你去吃海底捞,火锅底料和蘸料才是人家的利润核心,那些花里胡哨的拉面表演和美甲服务,都是为了让你心甘情愿地为那勺麻酱付费。

深度拆解充电桩牌局:上游吃肉,中游肉搏,下游赌命-有驾

在这个领域,像优优绿能这样的公司,就属于那种闷声发大财的。他们在国内充电模块市场,一个人能打好几个,尤其是在大功率模块上,卡位非常精准。

现在电动车越做越大,尤其是电动重卡这种电老虎,没个大功率快充,司机能在充电站里直接睡个午觉。谁能先搞定大功率,谁就能先吃下这块最肥的肉。

深度拆解充电桩牌局:上游吃肉,中游肉搏,下游赌命-有驾

通合科技也是这个路数,大家都在卷30kW的模块,它已经开始捣鼓1000V的高压平台了。这就是典型的技术竞赛,比的不是谁嗓门大,是谁的肌肉更硬。

还有京泉华这种,虽然名字听着像卖矿泉水的,但人家是给充电桩里的“大脑”提供“神经元”的,也就是磁性元器件。你可能不知道它,但你车里的比亚迪、法雷奥,可能都跟它有点不清不楚的关系。

你看,卖核心技术的永远是食物链的顶端。

他们不直接面对用户的吐槽,但拿走了最多的利润。

深度拆解充电桩牌局:上游吃肉,中游肉搏,下游赌命-有驾

是不是很现实?

接着往下看,是第二个段位,卖充电桩整机的。

这个环节,突出一个群魔乱舞,鱼龙混杂。

因为门槛相对没那么高,所以是个红海。上到万马股份这种行业老炮,下到不知道哪个工业区里的小作坊,都能攒出个充电桩。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同质化。

大家都在做桩。大家都在抢地盘。大家都在说自己技术牛。

那到底谁在赚钱?

答案是,能找到差异化定位的,和能把成本压到骨子里的。

比如万马股份,人家就聪明,专攻大功率直流桩,还搞运营,追求一个高效率。这就像开餐厅,我不开大而全的酒楼,我就开一个翻台率贼高的牛肉火锅店,靠效率赚钱。

炬华科技呢,则是两条腿走路,国内国外一起搞。国内市场卷得跟麻花一样,那就去海外找蓝海。很多券商都说它是出海龙头,逻辑很简单,海外的人工和制造成本高,国内这些被卷出来的企业,过去就是降维打击,属于快种快收的典型。

还有中恒电气这种,客户名单拉出来闪闪发光,国网、南网、小桔充电。能搭上这些巨头的船,说明产品和关系都够硬,属于稳健型选手。

这个环节的商战,特别像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大部分企业可能连闷拳的机会都没有,就在无休止的价格战里被耗死了。

最后,是第三个段位,也是离普通用户最近的,搞充电运营的。

这个环节最苦,也最有想象空间。

苦,是因为这是个重资产、慢回报的生意。买桩、租场地、接电网、搞维护,全是白花花的银子往里砸。前期基本就是烧钱换市场,跟前几年的共享单车大战一模一样。

想象空间,是因为一旦网络铺开,形成了规模效应,它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充电生意了。它可以是广告平台、是便利店、是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入口,是未来城市能源网络的一个节点。

你今天用它的App充个电,明天它就可能给你推送个保养套餐,后天再给你个咖啡优惠券。流量,才是这个生意的终极奥义。

所以你看特锐德,作为运营龙头,营收一直在涨,但赚钱的压力也一直很大。它要不断地跑马圈地,用规模优势去碾压那些小玩家。

大众公用这种,本来是搞燃气的,现在也跨界进来做充电桩,说明大家都看到了这个终端入口的价值。

还有那个在香港上市的挚达科技,号称全球“智能充电第一股”,专攻家用充电桩。别小看家充,这是最高频的场景,谁能占领用户的车库,谁就掌握了最稳定的流量和数据。这属于把服务喂到嘴里,让你形成了使用依赖。

所以,整个充电桩的局就是这样。

政策一声炮响,给行业送来了黄金万两。

上游卖模块的,凭着技术壁垒,在后面优雅地吃着牛排。

中游卖设备的,在泥地里肉搏,打得你死我活,偶尔有几个幸运儿能靠着一些瞎积薄发的机遇冲出来。

下游搞运营的,怀揣着平台梦,一边烧钱一边扩张,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车越来越多。充电越来越烦。节假日基本完蛋。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车子卖得比充电桩建得快,就像你工资涨的速度永远赶不上KTV果盘的价格。

这个所谓的“三年倍增”计划,就是要强行把路修好,让后面更多的车能跑起来。

对于局里的玩家来说,政策的红利是雨露均沾,但最终谁能活下来,甚至活得很好,看的还是各自的真本事。

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喧嚣过后,泡沫散去,你才会发现,谁在裸泳,谁又真的穿着一条镶钻的裤衩。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