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领月入,难驭帕萨特”,这话听着,略带些布尔乔亚情调?
细琢磨,倒也贴合草民实情。
毕竟,咱攥的又非刀勒,锱铢必较才是寻常日子。
帕萨特,这车诸位皆熟稔,往昔“官轿”印记深入骨髓,如今也算小康之家的标配。
气派的形制,尚可的性能,驶出去倍觉有光。
可光鲜是捞着了,里衬呢?
供养这玩意儿的开销,那可是真金白银。
前文摆了道算盘,车险、油料、颐养、修缮,再添上泊车、盥洗、年审,七零八碎凑一块,一年下来起码也得三五万大洋。
仅此一桩数字,便足以凸显事态的棘手程度。
还没算上哪天蹭了碰了,抑或不慎违章的罚锾。
兴许有人会讲,我选个1.4T的,或者少跑几趟,不就能省点嚼裹了吗?
理论上讲,确乎如此,但世事往往更盘根错节。
既买了车,谁又不想出去溜达溜达?
谁又不愿在亲朋近邻跟前秀一把自个儿的新座驾?
节制行车频次,嘴上说说倒容易,实践起来难于上青天。
况且,帕萨特这车,本身就有些“娇生惯养”。
涡轮增压机,对燃油品级要求颇高,稍不留神就易生积碳。
双离合波箱,平顺性是有了,但维保成本也水涨船高。
归根结底,就是要小心侍弄着,稍有不逮,就得掏空腰包。
当然,有人会争辩,我可以去外头的作坊做养护,抑或淘摸些廉价的零碎,也能省下不少花销。
此话不假,但也要担待一定的风险。
毕竟,特约店的专业性和售后还是有靠谱的,外面的铺子,水准良莠不齐, 万一撞上个黑心掌柜,那可就更要捉襟见肘了。
与坊间印象相悖,真实情况是,不少车主在置办车辆之际,往往只盘算了车价本身, 忽略了后续的养车资费。
等到真正把车弄回了家,才惊觉,这简直就是个“销金窟”。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好慕虚荣”、“盲从消费”时,是否忽略了更深邃的端倪?
譬如,社会对“成功人士”的定义,往往与拥有一辆好车挂钩。
在此等社会风气下, 很多人为了“颜面”,不得不咬紧牙关买车。
再譬如,公共交通的不给力,也迫使不少人抉择购置私家车。
尤其是在一些二三线城池,公交线路稀疏,班次间隔冗长,出行甚为不便。
为了拔高生活效能,只能选择驾车。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买车这桩事,务必要量力而行。
莫要为了追逐所谓的“生活格调”,而让自己背负上沉重的经济包袱。
归根结底,汽车不过是代步的工具,适宜自己的才是上佳之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