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电池策略曝光,低配用宁德,高配选LG,国产电池真不行?

很多细心的车主和车迷朋友们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在研究特斯拉的车型配置时,会看到一个有趣的搭配:标准续航版车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配”或入门款,它的电池供应商是中国的宁德时代;而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这些“中高配”车型,用的却是来自韩国的LG新能源的电池。

这一现象自然而然地在很多人心中埋下了一个问号:这难道意味着我们国家引以为傲的动力电池,在性能和技术上还是稍逊一筹,只能被用在入门级产品上吗?

如果单从配置单的表面信息来看,确实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特斯拉电池策略曝光,低配用宁德,高配选LG,国产电池真不行?-有驾

但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尤其是在汽车这样一个高度复杂的全球化产业中,任何一个决策的背后,往往都不是单一的技术优劣所能决定的。

特斯拉选择这样的电池供应策略,实际上是一盘综合了历史渊源、成本控制、全球政治格局以及供应链安全等多重因素的复杂棋局。

要看懂这盘棋,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长,把视野放宽,从不同维度来一一解析。

首先,我们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在电动汽车产业刚刚兴起的那个年代,大约是十多年前,全球范围内能够大规模、稳定地提供高品质动力电池的企业屈指可数。

当时,日本的松下和韩国的LG、三星等企业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和绝对主力。

特斯拉作为电动车领域的“新势力”,在创业初期,它能选择的合作伙伴非常有限。

为了确保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马斯克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与当时技术最成熟、经验最丰富的松下和LG进行深度合作。

特斯拉电池策略曝光,低配用宁德,高配选LG,国产电池真不行?-有驾

这种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采购,而是从电池包的结构设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再到最为核心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软件调校,特斯拉的整套三电系统都是围绕着松下和LG的三元锂电池来开发和优化的。

这种长期的深度捆绑,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技术惯性和路径依赖。

对于车企来说,更换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浩大工程,成本极高,风险也很大。

既然现有的合作体系运行稳定,产品可靠性也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在全球供货方面也一直很顺畅,那么在没有特殊驱动力的情况下,特斯拉自然没有理由轻易更换中高配车型的核心供应商。

那么,新的驱动力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答案是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

时间来到2021年前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价格战”阶段。

特斯拉要想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里保持领先地位,继续扮演“价格屠夫”的角色,就必须把成本降下来,尤其是要将主力车型Model 3的价格压到25万元人民币这个极具吸引力的区间。

而成本的大头,恰恰就在动力电池上。

特斯拉电池策略曝光,低配用宁德,高配选LG,国产电池真不行?-有驾

其高配车型所使用的三元锂电池,虽然能量密度高、性能强劲,但其正极材料中含有钴、镍等稀有贵金属,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指望用它来大幅降价,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在这个时候,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LFP)电池进入了马斯克的视野。

磷酸铁锂电池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不含钴,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而且,经过中国电池企业多年的技术深耕,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虽然在极端的低温性能和最高的能量密度上,相较于顶级的三元锂电池还有一些差距,但对于满足标准续航版车型的日常城市通勤和绝大多数使用场景来说,其性能已经完全足够,甚至在安全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方面还更有优势。

于是,特斯拉与宁德时代一拍即合。

国产的特斯拉Model 3标准续航版开始全面换装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

特斯拉电池策略曝光,低配用宁德,高配选LG,国产电池真不行?-有驾

这一举措,不仅成功帮助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打出了极具杀伤力的价格牌,也让宁德时代这家中国电池巨头,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一员。

所以,宁德时代进入特斯拉的供应体系,并不是因为它“低端”,恰恰是因为它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为特斯拉提供了一个兼顾成本与性能的最佳解决方案。

然而,如果说历史和成本解释了过去的格局,那么近几年的地缘政治变化,则正在深刻地重塑未来的供应链版图。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美国在2022年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IRA)。

这个法案用一个非常直白的逻辑,将高额的购车补贴与供应链的“本地化”或“友岸化”进行了捆绑。

具体来说,一辆电动车要想获得最高7500美元的补贴,其电池的原材料和组件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北美或者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

这一条款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逐步将中国供应链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

这对特斯拉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在此之前,特斯拉在美国本土生产的标准续航版Model 3,其所用的磷酸铁锂电芯正是从上海超级工厂进口的宁德时代产品。

特斯拉电池策略曝光,低配用宁德,高配选LG,国产电池真不行?-有驾

法案出台后,这款车能享受的补贴从3750美元直接降为了零。

面对真金白银的损失,特斯拉必须迅速做出调整。

它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就是转身与老朋友LG新能源签订了一份价值43亿美元的巨额订单,支持LG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新的工厂,为特斯拉专门生产磷酸铁锂电池。

你看,特斯拉并非不想要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而是为了符合当地的政策、拿到补贴,它必须在美国本土寻找一个“合规”的合作伙伴。

同样的故事也在欧洲上演。

欧盟推出的碳关税、产业本地化政策、碳足迹审查等一系列法规,虽然没有明说,但其导向性非常清晰:鼓励和要求企业将供应链建在欧洲本地。

因此,我们看到不仅是LG、三星等韩国企业纷纷在欧洲建厂,就连宁德时代自己,也在德国和匈牙利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布局。

特斯拉电池策略曝光,低配用宁德,高配选LG,国产电池真不行?-有驾

这都是为了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实现“合规生存”。

未来,特斯拉柏林工厂的电池采购,也必然会越来越倾向于“欧洲制造”。

最后,从纯粹的商业经营逻辑来看,维持多家核心供应商也是特斯拉必然的选择。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最核心、成本最高的部件,其供应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任何一家供应商出现生产问题,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其他因素,都可能导致特斯拉全球的生产线陷入停滞,这是马斯克绝对无法接受的风险。

因此,同时采用宁德时代和LG两家巨头的电池,相当于上了“双保险”。

这既能让两家企业形成良性竞争,在技术和价格上相互制衡,又能确保在任何一方出现供应波动时,另一方能够及时补位,保障整个生产体系的平稳运行。

这是一种成熟且理性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的“低配用宁德,高配用LG”的现象,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水平高低问题。

它是历史惯性、市场成本、地缘政治和供应链安全策略等多种力量交织作用下的一个动态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电池产业,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已经牢牢占据了全球市场的核心位置,成为了任何车企都无法忽视的关键力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