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曼谷街头有个奇观,以前清一色的丰田本田,现在中间冷不丁就插进来一辆比亚迪或者长城,车标闪闪发光,仿佛在说,大人,时代变了。
这事儿得从2022年说起。当时国内新能源市场已经不是红海了,是血海,是绞肉机。各家车企卷生卷死,补贴一退坡,大家眼珠子都绿了,突然发现,诶,隔壁泰国好像还是一片净土。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下南洋”运动,就这么开始了。
这帮在国内杀疯了的狼,跑到一个佛系的国度,这画面本身就很魔幻。就好比一群修仙小说里刚渡完天劫、浑身冒着电光的老怪,集体空降到了一个新手村,对着一群还在用木剑的玩家说,我们来谈谈合作。
合作?合作个屁,不装了,摊牌了,就是来抢地盘的。
为什么是泰国?讲真,这问题就像问一个饿了三天的人,为什么看到馒头两眼会放光。
泰国政府在2022年搞了个叫EV3.5的计划,这玩意儿简直不是政策,是圣旨,是仙丹。核心思想就一个:你们这些中国电车厂,快来我这儿建厂卖车,我给你们开绿灯,开任意门。每辆车补贴10万泰铢,进口关税给你打骨折,消费税直接给你降到地板。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我不装了,我就是馋你们的身子”的精神。泰国政府看得明明白白,全球汽车产业在搞电动化,就像当年从马车换汽车,你要是错过了这班车,以后就只能在后面吃灰。日本那帮老伙计是指望不上了,他们还抱着氢能源和混动当个宝,思想钢印比钢板还厚。那能选谁?环顾四周,只有东方那个卷王,能带着自己一起飞。
但光有政策,只是个敲门砖。真正让中国车企心动的,是泰国这地方,被日本人经营了60年,留下了一份厚实的家底。
这就好比玩一个策略游戏,你发现了一块资源宝地,而且上面还有对手帮你建好的、可以直接用的基地和兵营。日本人花了半个多世纪,在泰国建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培养了无数熟练的产业工人,结果呢?在电动化时代一个急刹车,直接把方向盘甩飞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典中典的一幕。长城汽车直接把通用在罗永府的工厂给盘了过来,别人海外建厂,从选址到投产,没个三年五载下不来。长城倒好,2020年收购,第二年就哐哐出车了。这哪是建厂,这是夺舍,是鸠占鹊巢,是直接在别人的存档点上开始游戏。
比亚迪更狠,直接在同一个地方搞了个年产15万辆的超级工厂,那架势根本不是只为了泰国那点市场,摆明了是要把泰国当成一个巨型充电宝,辐射整个东南亚。
这套闪电战打下来,效果是立竿见影的。2023年泰国电车销量暴涨了快7倍,其中八成是中国品牌。日本人估计在办公室里开会,PPT翻了半天,都没搞明白这帮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他们可能还在研究怎么优化发动机热效率,结果人家直接把发动机给扔了。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看到这种场景真的感慨。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这是一种文明形态的降维打击。你还在用弓箭,对面直接开着高达过来了,还问你,哥们儿,你这箭矢的打磨工艺很不错嘛。
杀人还要诛心,坏了菜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腹黑的原因:避险。现在欧美市场,看中国电车就像看三体人。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就是一面叹息之墙,欧盟那边也磨刀霍霍,关税大棒随时准备抡下来。怎么办?曲线救国。
把车放在泰国生产,贴上一个“Made in Thailand”的标签,你猜怎么着?它就变成了一个金钟罩铁布衫。仗着东盟和RCEP的零关税政策,这些车可以畅通无阻地卖到马来西亚、印尼、甚至中东拉美。这操作骚不骚?就问你骚不骚?它把贸易壁垒,活生生玩成了一个跳一跳的小游戏。
但是,这世界上有没有完美的故事?没有。这场看似赢麻了的出征,背后埋着三个巨坑。
第一个坑,充电桩。泰国现在的车桩比是11:1,什么概念?就是11个嗷嗷待哺的电车,抢一个充电桩。这体验就像大学澡堂子,十几个兄弟围着一个莲蓬头,谁搓得快谁就能洗上热水。卖车是一锤子买卖,但充电是天天要面对的现实。配套跟不上,口碑迟早要崩。你不能卖给人家一把屠龙刀,然后告诉他,这刀得用龙血开刃,龙得你自己去找。
这帮人是真的疯了!
第二个坑,价格战。你以为他们出国是为了躲避内卷?天真了。他们是把内卷的烽火,直接带到了国外。泰国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几百泰铢的差价就能决定一辆车的生死。于是,熟悉的剧情又上演了,你降五百,我降一千,他直接送全套家电。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把蛋糕做大,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这个比喻有点扯淡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还真有点那个意思?
第三个坑,也是最致命的,叫“工业脐带”。别看这些车在泰国组装,但核心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那都是坐着大船从中国运过来的。这不叫本土化生产,这叫异地拼装,叫压缩毛巾。平时风平浪静还好,一旦供应链有点风吹草动,或者国际关系打个喷嚏,泰国的工厂就得集体停摆。这条连接着中国本土的供应链,就是他们的生命线,也是他们的阿喀琉斯之踵。
所以你看,中国车企在泰国的这场狂飙,本质上是一场豪赌。他们赌的是用“中国速度”和“内卷经验”快速抢占市场,然后在市场站稳脚跟后,再回头慢慢补基建、建供应链这些课。
这就像一个修仙者,发现了一处灵气充裕的洞天福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地盘占了,功法先练起来,至于会不会走火入魔,根基稳不稳,那是以后再考虑的事情。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讲真,有时候我觉得开个奶茶店都比造车省心,至少不用担心芯片问题。
把视野拉远一点,泰国只是一个前哨站,一个大型的压力测试服。欧洲、拉美,才是他们真正的星辰大海。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蔚来把换电站开到了德国,在巴西,中国新能源车已经占了进口的九成。
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一次集体“渡劫”。从前我们靠成本优势卖点小商品,现在我们要靠技术和品牌去抢BBA的地盘。这个过程注定是痛苦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之前那种“日本人精于制造,但疏于应变”的观点,现在看来无比正确。可我们自己呢?我们精于应变,但有时候快得忘了打地基。
所以,泰国市场的成败,意义极其重大。它就像一块试金石,如果在这里都玩不转,那去到更复杂、更排外的欧美市场,大概率也是送人头。
这场从泰国开始的远征,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出海,它是一次带着悲壮色彩的突围。在国内卷不动了,就出去卷别人,用极致的性价比和快到没朋友的迭代速度,去冲击旧有的、体面的、慢悠悠的全球汽车秩序。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不要用商业逻辑去分析这群已经杀红了眼的中国车企。他们信奉的不是价值,是生存。在黑暗森林里,唯一的真理就是,干掉所有人,或者被所有人干掉。而泰国,只是他们点燃的第一个火把。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