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向来不缺热闹,尤其是新能源新势力在这几年一通神操作,网上舆论拉满,工厂马力全开,几乎快让人觉得时代真的变了。但今年8月的销量榜单一出来,多少人可能有点看不懂了:曾经被捧到天上的“理想”,竟然跌出了新势力头部阵营,而其它曾经没那么起眼的车企,反而硬是杀了出来,个别还盯上了比亚迪的宝座。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这几个月的变化,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
先来想个问题,车市的“头部”到底靠什么坐稳的?有的说是技术,有的说是营销,有的说纯粹就是运气好赶上风口。但话说回来,能一把坐上第一把交椅,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为什么被寄予厚望的理想,一下子掉下去了?
咱们来看理想这几年的主打,“冰箱、彩电、大沙发”,奶爸车标签深入人心,主力车型L系列几乎成了中产“爹味”家庭的标配——讲真,这种审美和产品策略,在中国这块地上是够有市场的。可是,请仔细想想,这些“家用奢配”真有啥不可替代的核心科技吗?真要抄起来,谁不行?结果真的全市场都学会了,好家伙,冰箱保温箱一窝蜂全装车里了,配置你能有的我也能有,价格说不定还更便宜。老百姓买车可主打一个“值”,一对比没啥硬差距,理想的独特性自然就打了折扣。
再有,得看到这波新能源的“风口转向”。前两年增程混动火,大家嫌纯电太贵、太麻烦,增程既省钱又能随便加油,理想的增程式顺势而起。但你看数据,今年7月增程式销量都下滑了,反倒是纯电动继续大涨,市场风向明明白白地在变。新能源的消费者,变化真比狗还快。理想不是不想跟着变,它今年推了纯电MEGA和i8,但偏偏不顺。MEGA一年才卖一万多台,i8发布碰撞测试舆论翻车,两头不讨好。这路怎么走下去,没几个人能说准。说白了,就是原先赖以吃饭的大招不灵了,但新招又拿不出来。这和足球场上的明星,老长传不行了,可短传又踢不起来,说不上来惨,真有点尴尬。
一个问题来了,“理想还会回到巅峰吗?”我觉得不能只看它自己,而要看整个新势力。因为大家都疯长的时候,“船大好调头”,但一旦行业卷起来,拼的是谁跑得更快、踩得更稳,理想这个体量,想翻身可真不是说句“转型”就能实现的。连它自家高管都在公开场合承认,未来一年是生死之年。其实不光理想,谁要是产品掉队、用户心智跟不上,都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对比之下,你看零跑汽车,这牌子以前也不是舆论的焦点,靠着性价比和覆盖面稳稳爬升。主打B系列车型,价格直接压到10万上下,智能化配置一个都不少。每个月卖四五万台,连理想都超过去了,你说它牛吧,技术没啥革命性创新,配置也没那帮“造车新贵”吹得花里胡哨,就是把握住了大部分人买车就图便宜、实用、安心的心理。一句话,就是比谁都了解老百姓,也比谁都“接地气”。
说起来,谁说造车得靠高大上的技术洗脑用户?大众市场讲究质价比,保有量就是话语权。你再看小鹏、蔚来都在下沉市场“贴地飞行”了。蔚来以前不都给自己定个位“高端电动车”,大牌大价小众客户?不照样得往三四线城市砸产品?新消费正式告诉你,性价比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真核心。论产品力,中国品牌先发制人,智能、续航、外观更新都不落后,能不能卖出去,拼的就是你愿不愿意放下身段。
但这里又冒出一个更值得想的问题,榜首之争是不是就等于“谁都能第一”?以比亚迪来说,今年8月还是老大,但涨得没以前快了;新势力们全都不再自嗨,都在拼命想方设法干掉彼此。反倒是老牌巨头上汽集团,突然增速高达41%,差点追到比亚迪头上。怎么做到的?说白了就是资源整合、体系协作、技术积累三管齐下。原先大家觉得老牌国企反应慢,其实是大象跳舞慢,但一旦跟上节奏,体量和供应链优势直接甩小企业几条街。比亚迪之前定下的市场规则,已经快被后来者学习穿透了,前浪终于感到了后浪的压力。
倒是沃尔沃这些老外在新能源上明显掉队。这很正常,逻辑其实很清楚。新能源是一场投入极高、更新换代极快、由用户主导的游戏。在中国市场,品牌没以前吃香、价格没法硬扛,技术路线还慢人一步,市场必然不买账。也许再过五年,咱们看汽车产业格局,国产品牌可能要占大头,这不是吹牛是趋势。
再问一句,“头部的稳定意味着什么?”过去几年,大家以为新势力就是靠讲故事、玩情怀,把市场玩晕就能活下来。如今呢?消费者眼界高了,选型更理性了,企业必须既做产品、又懂运营、还得会降本增效。整个市场已经从拼噱头的上半场进入拼基本功的下半场,谁还能稳住脚跟、谁会悄悄掉出圈子,这真是一目了然。
第四季度就要来了,车企还能玩出啥新花样?其实可能新花样有限。无论是传统燃油车企还是新势力,大势所趋都是新能源,拼的就是产品迭代速度、终端销售服务和用户渠道的深耕。政策还在拉力,市场潜力没见顶,比的是你能不能扛得住长跑。理想转型能否成功、零跑能否持续发力、上汽会不会逆袭成功,比亚迪能不能守住第一,这些都不是靠一两个月、一个爆款产品就能改变的。
最后,放长远一点看,汽车产业的进阶,还是要看中国制造业自身能不能再上台阶。车市火热背后,是技术进步、市场提升,也是内卷到快喘不过气的价格战。大家都明白,从全民造车到技术门槛加高、品牌格局稳定,谁都没法靠一招鲜吃遍天了。消费者的耐心,也没以前那么多。你不行,市场立刻翻脸不认人。你行,也别忘了很快又有一大票对手要来追你。
所以,新势力也好、老巨头也罢,别天天看销量自嗨了,更要琢磨怎么跑得更远一些,怎么让中国车真正成为世界级的“理想”与“零跑”。市场只认硬实力,吹牛谁不会啊?但中国老百姓的钱包、嘴,谁能管得住?还得是日复一日做实事,把车造扎实,这才是“头部”的人生真谛。
理想跌了,没什么大不了;敢变、能变、真下功夫,还都有机会。谁都能是新势力,谁也别太当自己是座山。生怕掉队?放心,市场比你更怕你掉队。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