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已通知美国本土供应商,两年内停用中国制造零部件并改为非中国来源,业内普遍解读为配合美国关税与政策压力,这一决定将直击效率、成本与交付节奏
说白了,这是一次“硬转向”
通知在供应链圈里流传,电话会密集开到深夜,几位美国供应商私下形容“像从高速突然并线”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商业换挡,而是一次应势而动的政治表态
有知情者直言,企业拿着补贴又用中国零部件的“矛盾姿势”,在当前气候下很容易被盯上
回头看,特斯拉的全球扩张离不开中国这面“墙”
2018年,特斯拉把中国永磁电机引入系统,靠的是性价比和稳定
上海超级工厂用的是整套本土配套——模具、电机、零件协同到位,生产节奏像跑表一样精准
2025年2月11日,特斯拉公开表示:“中国供应链的参与功不可没”
这不是客套话,是利润表上的真金白银
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超95%,签约本土一级供应商超400家
其中60多家直接进了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供应经理到现在还能背出这些公司的名字
那为什么要“断”?
答案不复杂:政策拐弯了
10月23日,美国把车用锂电池关税从7.5%拉到25%,2026年非车用也到25%
报道称还有议案限制国土安全部采购中资电池企业产品,信号很明确
陈姗提醒:关税意在摆脱对中国电池依赖,刺激本土制造
在这样的风向里,企业很难保持中立
陈冰的判断更直白:特斯拉这是提前表态,减少阻力
这么看,马斯克这刀不是冲动,是“势所迫”的防守
问题是,理可以这么讲,工厂不按理出牌
现实很骨感,替代方案落地并不听话
先是产能,墨西哥、印度、越南能承接一部分,但规模、技术积累和关键零部件能力远不够
再是效率,良品率和交付速度稍微掉一点,整车节奏就乱
成本更是硬伤,中国的优势来自高度聚集的产业链和成熟配套,这种系统性能力,靠搬家很难复制
有业内人士提到,过去的试水里出现过尴尬场面——
一些所谓“非中国产”零部件,最后还是绕道中国加工再贴新标签
表面文章做得漂亮,账一算就露馅
特斯拉不是没试过
它在美国扩自供比例,在墨西哥搭装配线,但多位供应链人士的反馈都很一致:成本上去了,效率提不上来
更扎心的是生产稳定性,车企最怕“异响”“小故障”,一旦质控环节抖动,客户评价会直线下坠
毛利率承压、交付节奏走样、质量波动,都是潜在的连锁反应
这不仅是利润表的问题,还是用户口碑的问题
更扎心的是,涨价不一定换来更好的车
对着展厅价签犹豫的那一刻,消费者的耐心就开始流失
资本也怕不确定
供应链重构意味着预期变动,股价跟着晃
马斯克一向擅长话题,但资本最终看基本面;
如果市占率掉队,解释再多也难挽信心
办公室里,投资经理盯着屏幕跳动的K线,心里盘算的不是“情怀”,而是现金流和交付能力
视角换到中国这边,短期内订单可能波动,但这条产业链不会原地等
数据看得出趋势:今年前四个月,中国对美锂电池出口39.34亿美元,同比降9.3%,占比22.5%,分散化在加速
供应商会议室里挂着新的世界地图,红色钉子从北美移到欧洲和东南亚,对接新项目的节奏越来越快
至于看起来像“受益”的国家,机会和挑战是一体的
产线不只是机械和工人,更是技术、管理、配套、时间的复合体,哪一条掉链子都可能让“红利”变“烫手山芋”
供应链经理盯着白板上的“两年倒计时”,最怕的不是忙,而是忙完发现良品率始终不抬头
更深一层,这刀到底砍向谁?
不少业内人士的共识是,马斯克砍的不只是中国零件,而是全球制造的协作与信任
不是谁砍了谁,而是全球制造的信任机制被一点点架空
过去几十年,产业网络互相托举,成本和质量在协同里被优化
现在人为切断,环节变脆弱,企业被迫单打独斗,效率注定下滑
当政治逻辑压住商业逻辑,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力会被削弱
这句话听上去抽象,但落到一辆车上,就是交付延期、返修增加、报价变厚
也许有人会问:那就顺势拥抱新供应链不行吗?
可以试,但别忽视试错成本
特斯拉是新势力里跑得最快的一个,它的“去中国化”更像一面镜子,照出跨国企业在地缘压力下的取舍
消费者不是站队的人,他们只关心车好不好、贵不贵,这也是所有决策最终要面对的现实土壤
故事还没完
接下来几天,行业都在等一个明确态度
接下来,看特斯拉是否发布正式声明,行业协会与供应商如何回应
如果节奏放缓、成本抬升、品质摇摆成为事实,市场会用脚投票;
如果想象中的新配套真能撑住交付与质量,那也许会是另一条路
全球制造的未来,不是靠口号定的,是靠产线的良品率和用户的复购率投票
在这场“再布局”里,每个参与者都得拿真本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