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上午,朋友圈就刷了一堆新车上市的消息——五台,五个定位,新能源、混动、纯电都有。坐地铁时旁边两个朋友还聊了句,这价格区间都得20万以上,老百姓真有钱,还是我穷?说实话,我也想问,咱这些配置一看就挺硬,真能让普通家庭掏腰包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腾势N8L这车数据挺抓眼球——5200毫米长,六座有大空间,第三排腿部空间足足880毫米,我试图想象能不能让家里四个人加俩爸妈周末出游坐得舒服。配2.0T插混和三电机,总功率560千瓦,百公里3秒的加速加上46.992度电池,纯电续航170公里,综合续航破1000公里(体感/估算,不太敢打包票)。有一点挺酷,配智能蟹行和可选装的大疆无人机,科技感蹭蹭往上蹿。
但这里我得自我纠正,前面说纯电续航三百多里(其实之前听说230的版本),结果官方出来就170,这差距不小。要么是同名不同版本,要么就是测试工况差异。我又琢磨,可能厂家想重点强调综合续航长,纯电只算配角。这造车策略,有点像做饭时,主菜味道够重,配菜淡点,消费者先尝主菜好不好吃。
岚图泰山尺寸更大些,5230毫米,轴距3120毫米,稳重大气。搭华为ADS Ultra智能驾辅,4颗激光雷达,给人的感觉就是技术叠加的代表,能打智能牌。纯电续航官方公布370公里,快充头铁,12分钟能补能20%-80%(样本有限,毕竟快充效率受多重因素影响)。价格战略不明,说是剑指高端新能源市场,我倒是更关心老百姓接受度。岚图泰山能不能通过价格调整撬动高端细分市场?好奇你们怎么看。
我有个疑问,这么长的车谁家平时开着?家用车,真的需要这么夸张的尺寸吗?想想车库的窄道,还有小区立体车库,长得像小楼那样的车,真不方便。国家应该制定点限制呀,别让新车越造越长,反而限制了停车方便性,得不偿失。
说到沃尔沃XC70,乍一听夹在XC60和XC90之间,中型插混SUV,1.5T加三电机,340千瓦,5.28秒百公里,动力虽然不算最猛,但均衡。纯电续航212公里,综合续航1200公里,支持23分钟快充80%,感觉虽低调但实用。销售说,预售85分钟冲破5000单,这表现还真挺逆袭。这数字让我心里暗想,能不能成常态?
理想i6定位五座纯电SUV,轴距3000毫米,基于800V架构,搭87.3kWh的磷酸铁锂电池,续航后驱版720公里,四驱版本400千瓦动力,10分钟补能500公里,这续航效率有点像电池界跑圈王。它主打25-30万,相比其他预算,多了些科技感和舒适度。前台销售说,这东西就是打造移动的家,冷暖冰箱和皇后座椅妥妥的讨喜家庭需求。但是你说,刚提到家庭,理想i6五座,腾势N8L六座,这两车型选择上,谁最实用?说出来易被喷,但我觉得不一定单纯看空间能下结论。
长安马自达EZ-60最年轻,轴距2902毫米,配26.45英寸5K大屏,纯电续航最高600公里,增程版纯电160公里算补充,运动基因和实用性兼顾,似乎更符合部分年轻家庭或单身精英的口味。但这么大屏幕,稳定性和车机流畅度如何?车主是这样说,纯电的,真的香,尤其市区代步,充电又快。很实际的体验,我们可以信赖,但长远表现还有待验证。
说实话,五款新车放一起看,头昏眼花,感觉厂家们像是在对消费者说:你们挑呗!但挑来挑去,我忍不住问自己,大家真的有这么多刚需吗?20万以上的预算市场,是否真这么繁荣?这是个问号。混动车型低油耗,养车成本的确能压下来,但功能多了麻烦也多了,维修、保养方面你考虑过吗?一位老维修工说,他看到越来越多混动,部件复杂,故障率小幅上升,这真不是吓人,是事实。
供应链这块说来话长,拿电池来说,刀片电池和磷酸铁锂,其实从厂家角度就像选择家里冰箱或者洗衣机,功能越多维护越费劲,成本差别还挺大。大疆无人机挂车顶,看似酷炫,成本和维修压力跟搬砖一样沉重。别看数据漂亮,背后供应链缺货、交期乱的事随时在上演。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有谁知道这些大屏车机系统升级之后,实操体验是不是像宣传的那么给力?假设更新一回,车就卡半天,那消费者还乐意用吗?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得等更多买家反馈。
心里小算了一下,百公里综合能耗经济性差别大,比如理想i6的纯电720公里续航,按每度电0.6元计算,百公里电费差不多20元;而插混的N8L只靠油大约7-8升油,15元左右(数据估算,样本有限)。所以两者养车成本倒是不相上下,只是用车模式完全不同,得看你需求。
最后说个有趣的,昨天茶余饭后听销售说,小区立体车库的窄位现在有了智能蟹行功能的N8L,不用担心刮车,操作起来更省心。想想这功能,真心算是一点救赎,创新还是要服务生活的。
新车那么多,咱们消费者究竟该怎么选?是看品牌?还是只看数据?或者最后还是得看贴钱包的实际体验?这问题,我还在想。你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