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嗡嗡声”折磨的车主:一次避震升级引发的健康危机

张先生怎么也没想到,去年参加的一场官方活动,会让他陷入长达数月的煎熬。

2023年购买的小鹏G6,原本是他通勤路上的得力伙伴,直到2024年下半年,他响应品牌号召免费更换了“舒适避震”。

被“嗡嗡声”折磨的车主:一次避震升级引发的健康危机-有驾

几个月后,车内开始出现持续的低频噪音,手机软件测试显示,32Hz到41Hz的声波最高飙升至100分贝——这相当于一台电锯工作的音量。

这种声音不像普通胎噪那样尖锐,却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他的耳膜。

开车半小时后,他的耳朵会持续发闷,甚至在家静坐时,也能感受到颅内残留的震动感。

“现在上车必须戴耳塞,但耳塞只能挡住高频噪音,低频声波像幽灵一样穿透进来。 ”他无奈地说。

张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

被“嗡嗡声”折磨的车主:一次避震升级引发的健康危机-有驾

在广东,林先生2023年底提车的小鹏G6,同样在水泥路上暴露出“压耳感”。

维修记录显示,他五次进店调整尾门螺丝、轮毂配件,但4S店最终承认:“可能是轮胎与地面摩擦的正常现象。 ”

这个解释让林先生愤怒:“如果震得人头晕耳鸣也算正常,车企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车主已出现生理损伤。

一位匿名用户描述,驾驶两个月后出现听力下降,医学检查显示耳蜗受损;

另一位车主高先生称,每次长途驾驶后需卧床数小时才能缓解头痛。

这些案例在车友群中引发恐慌,有人自嘲:“开新能源车省了油钱,却要存钱治耳鸣。 ”

被“嗡嗡声”折磨的车主:一次避震升级引发的健康危机-有驾

车企的“物理课”与车主的困惑

面对投诉,小鹏汽车给出的解释充满技术术语。

相关负责人将问题归咎于“车内外的气压差”,类比飞机起降时的耳压变化;

技术部门则推测,可能是避震调校时“车身固有频率与路面震动产生共振”。

但这些说法遭到车主集体反驳:“飞机舱压变化有科学防护,而我们在普通路面开车就要承受健康风险?

维修现场的拉扯更显荒诞。

有4S店尝试通过调节尾门螺丝、更换轮毂来消除噪音,结果反而加剧震动;

当车主提出恢复原厂避震时,却被以“配件已淘汰”为由拒绝。

一位售后主管私下透露:“我们排查了三个月,发现这不是硬件故障,而是系统性的设计缺陷。 ”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风波与一场营销活动高度关联。

2024年小鹏推出的“免费升级舒适避震”,本意是提升驾乘体验,却意外暴露车辆对低频声波的控制短板。

参与活动的车主发现,新避震放大了路面颗粒感,使车厢变成“低音炮共鸣箱”。

更讽刺的是,厂家最初宣传的“赛道级操控性”,如今成为解释噪音的挡箭牌:“运动调校必然牺牲舒适性。

标准缺失下的维权困局

这场争议的核心,直指一个行业盲区:我国现行法规对低频噪音几乎毫无约束。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仅规定驾驶人耳旁噪声不超过90分贝,但采用的是A计权声级——这种测量方式会主动过滤30-200Hz的低频声波。

正如一位教授尖锐指出:“法规就像筛子,放过了真正伤人的‘声波内功’。 ”

车企的应对策略因此充满争议。

小鹏承认接到过“个例反馈”,却强调车辆符合国家标准;

客服部门甚至宣称“仅收到零星投诉”,这与车质网、社交平台上的集体发声形成鲜明对比。

法律界人士指出,当消费者因低频噪音就医时,维权面临双重困境:既无明确的质量认定标准,也难以证明健康损害与驾驶存在直接关联。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取舍。

新能源车取消发动机噪音后,胎噪、风噪和车身共振问题被无限放大;

而车企为了追求“运动感”,往往采用硬朗的底盘调校,进一步传导路面震动。

某工程师坦言:“主动降噪技术能解决问题,但成本比传统隔音材料高十倍,厂家不可能标配。 ”

当耳朵成为代价

在浙江某汽车实验室里,一台小鹏G6正接受空腔模态测试。

数据显示,车辆在30-50Hz区间存在明显共振峰,恰好与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重叠。

这解释了为何部分车主出现神经衰弱、血压升高等症状——声波通过骨骼传导,直接作用于内脏和神经系统。

医学专家警告,长期暴露于低频噪音会引发不可逆损伤。

耳鼻喉科医生记录到多位车主的听力曲线异常,表现为2000Hz以下频率敏感度下降;

更隐蔽的危害在于,这种声波会干扰前庭系统,导致头晕、恶心等类似晕车的反应。

“这不是矫情,而是物理性的健康威胁。 ”一位三甲医院主任强调。

面对日益扩大的投诉潮,监管部门开始关注这一灰色地带。

中国网汽车投诉平台已将其列为重点跟踪案例,学者呼吁建立包含低频声波检测的新国标。

但在标准落地前,车主们仍在等待一个答案:当科技进步与人体健康发生冲突时,究竟该由谁来支付代价?

(本文案例及数据综合自车主访谈、车企回应及行业研究报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