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卖出 4 台叉车,就有 1 台来自中国。而在这个万亿级市场里,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这对 “中国双雄”,用 70 年时间从地方小厂蜕变为全球行业八强。他们的崛起史,堪称一部中国制造业的逆袭教科书。
一、草根逆袭:两匹黑马的诞生
(一)合力:国企改革的 “六边形战士”
合肥矿山机械厂新厂
1958 年,合肥南七的一片荒地上,安徽叉车集团的前身 —— 合肥矿机厂诞生了。建厂初期,这里的工人用锤子和扳手敲打出第一台矿山机械,但谁也没想到,这个年产值不足百万的小厂会在 40 年后改写中国叉车行业格局。1971 年,合肥矿机厂更名为合肥重型机械厂,开始尝试叉车制造,但受限于技术和设备,产品始终难以突破。转机出现在 1984 年,时任厂长李荣森力排众议,将厂名改为 “合肥叉车厂”,正式确立叉车为主营方向。这一决策在当时引发争议:“放着成熟的矿山机械不做,去碰连图纸都没有的叉车?” 但李荣森认准了叉车在物流领域的潜力:“中国要发展工业,搬运设备不能永远靠进口。”
1991 年,国家选定 5 家 “叉车国家队”,合力位列其中。但真正让合力腾飞的,是 1996 年的上市。当时的资本市场对叉车行业并不看好,认为 “叉车就是个铁疙瘩,能有多大技术含量?” 但合力团队带着 H 系列叉车的样品跑遍各大券商,用 “国产替代” 的故事打动了投资者。上市当天,董事长杨安国在敲钟仪式上说:“今天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叉车走向世界的起点。”
安徽叉车集团公司成立
上市后的合力像装了涡轮引擎:2000 年推出 H2000 系列叉车,性能直逼国际品牌。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为了攻克变速箱漏油问题,连续三个月吃住在车间,最终通过逆向工程破解了德国采埃孚的密封技术。2005 年开发环保型 G 系列叉车时,团队顶住压力投入 2 亿元研发资金,在行业内率先采用电喷技术,抢占绿色先机。最绝的是,他们首创叉车 “4S 店” 模式 ——2002 年,合力在武汉开设第一家 4S 店时,经销商们都觉得 “叉车又不是汽车,搞什么服务一体化?” 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将售后服务响应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4 小时,客户复购率提升 40%。
到 2024 年,合力连续 34 年稳居中国叉车销量第一,全球市场份额突破 5%。
(二)杭叉:民营突围的 “技术狂人”
1956 年,杭州 18 家私营小厂合并成杭州机械修配厂,这就是杭叉的前身。合并初期,厂里连一台完整的加工设备都没有,工人们只能用手摇钻床加工零件。1974 年,技术员王师傅带着 5 个人的团队试制 CZ3 叉车,没有液压系统图纸,他们就拆了一台日本叉车反向测绘;没有测试场地,就在西湖边的空地上模拟搬运。当第一台 CZ3 叉车轰鸣着驶出厂区时,全厂工人自发燃放鞭炮 —— 这台 3 吨叉车的诞生,让杭叉敲开了叉车制造的大门。
1988 年,第一万台叉车 “中山号” 被送往南极科考站,杭叉一战成名。当时科考队需要一台能在 - 40℃低温下作业的叉车,国际品牌报价高达 200 万元,且交货周期长达 6 个月。杭叉团队仅用 3 个月就完成改造,成本不到国际品牌的一半。科考队员回忆:“在长城站卸货时,‘中山号’连续作业 12 小时没出任何故障,把旁边的日本叉车都比下去了。”
2000 年改制后,杭叉开启 “两头强、中间精” 战略:一头抓研发,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每年将营收的 5% 投入研发;一头抓市场,在全球布局 100 多家销售公司。2022 年,杭叉推出氢燃料电池叉车,攻克了加氢难题 —— 研发团队发现传统储氢罐在震动下容易泄漏,于是创新性地采用固态金属储氢技术,使加氢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10 分钟,运营成本比锂电低 18%。2024 年,杭叉北美子公司推出租赁业务,客户只需支付月费即可使用叉车,这种模式让其在北美市场份额增长 40%。
如今,杭叉位列全球叉车企业第八,电动叉车销量占比超 60%。
二、江湖争霸:两超多强与国际围剿
2023 年,合力和杭叉合计占据中国叉车市场 45% 的份额,形成 “两超多强” 局面。中力、诺力等企业在细分领域分食蛋糕,而中小厂商则在低端市场打价格战。这种集中度还在提升 ——2025 年 Q1 数据显示,行业前两名销量占比已达 47%。不过,国际品牌也没闲着:丰田、凯傲等巨头在高端市场牢牢把控,3 吨以上内燃叉车仍以进口为主。杭叉北美公司总经理张君军对此深有感触:“我们的氢燃料电池叉车性能不比丰田差,但客户就是认品牌。去年在 ProMat 展会上,我们推出‘两年全球质保’政策,才终于打开了美国冷链市场。”
中国叉车的出口量从 2016 年的 10 万台飙升至 2023 年的 40 万台,但全球份额仅 8%。合力和杭叉的出海策略截然不同:合力在泰国建厂,辐射东南亚;杭叉在北美、中东设立公司,主打智能物流解决方案。不过,技术壁垒依然存在 —— 内燃叉车的发动机、变速箱仍依赖进口,高端市场的突破还需时间。合力总经理周峻透露:“我们正在研发国产发动机,预计 2026 年量产,届时成本可降低 30%。”
三、行业痛点:卡脖子与同质化困局
内燃叉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堪称行业的 “心脏” 和 “大脑”。但国内企业在这两个领域长期受制于海外:合力和杭叉的内燃叉车,大多选配五十铃、康明斯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更是落后于德国采埃孚、意大利普曼普。即便在电动化领域,锂电池的 BMS(电池管理系统)仍有 30% 依赖进口。杭叉研发总监坦言:“我们的 BMS 在低温环境下的稳定性不如进口产品,这是我们正在攻克的难关。”
走进任何一个叉车展会,你会发现:3 吨电动叉车的参数几乎一模一样,价格战成了唯一武器。中小厂商为了生存,甚至用翻新电池、二手电机降低成本,导致行业毛利率从 2018 年的 25% 降至 2025 年的 18%。这种内卷,让中国叉车陷入 “大而不强” 的怪圈。合力市场部负责人感叹:“我们的 H2000 系列叉车当年是爆款,但现在市场上仿品太多,价格比我们低 20%,逼得我们只能不断迭代。”
2025 年 4 月实施的《叉车禁用与报废技术规范》,要求高排放内燃叉车逐步淘汰。这对中小厂商是致命打击 —— 他们的产品大多不符合新标准。而在国际市场,欧盟的 CE 认证、美国的 OSHA 标准,又筑起了一道道技术壁垒。杭叉法务总监表示:“仅 CE 认证就涉及 200 多项测试,我们的氢叉车为了通过认证,光测试费用就花了 500 万元。”
四、未来战场: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新竞赛
1. 决战 "三化"
电动化:这场电动化革命中,电池路线的选择成了双雄分野:合力押注固态锂电,瞄准东南亚高温高湿市场;杭叉深耕氢能赛道,抢占冷链、港口等重负荷场景。但行业共识是:
无人化:未来的智能仓库,可能真的只剩机器人在 "对暗号"
全球化:双雄的终极战场早已不在国内
2. 新玩家的 "搅局"
当双雄在中高端市场贴身肉搏时,新势力正从细分领域发起突袭。浙江中力股份的厂区里,工人们忙着打包 "小金刚" 电动仓储叉车 —— 这种主打 1-2 吨轻载场景的设备,2024 年销量突破 15 万台,直逼杭叉的电动仓储车业务。"我们用锂电池 + 轻量化设计,把价格做到了进口品牌的一半," 中力董事长在广交会上指着展车,"沃尔玛、京东物流都是我们的大客户,去年北美市场增长了 60%。" 他们的秘密武器是 "场景化创新":为便利店开发的窄巷道叉车,能在 1.8 米宽的通道里作业;为电商仓库设计的 "货到人" 叉车,直接对接分拣系统。
更具冲击力的是比亚迪叉车的 "三电降维":依托比亚迪集团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他们的电动叉车成本比行业平均低 20%,电池寿命延长 30%。在深圳比亚迪工厂,工程师展示着叉车专用的刀片电池:"同样 48V 电压,我们的电池包体积小 15%,但续航多 20 公里。"2024 年比亚迪叉车销量突破 8 万台,虽然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但他们正用 "电动车级的三电技术" 改造叉车 —— 比如将汽车的能量回收系统移植到叉车上,下坡时能自动充电,这让传统叉车企业不得不加速技术迭代。
这场战争,远未到终局:中力的轻资产模式、比亚迪的全产业链优势,正在改写行业竞争格局。就连双雄内部也在警惕 "跨界打劫"—— 合力悄悄成立了轻量化叉车事业部,杭叉则投资了一家锂电池回收企业,试图在成本端筑起护城河。
从黄山脚下的农机厂到全球舞台,合力和杭叉用 70 年证明:中国制造业可以从跟跑到领跑。但行业的挑战依然严峻 —— 如何突破核心技术封锁?如何在智能化浪潮中建立标准?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中国叉车能否真正站上世界之巅。
当无人驾驶叉车在仓库中穿梭,当氢能叉车在港口轰鸣,我们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历史,更是中国智造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个十年,中国叉车能真正 “叉” 向全球!
作者:科脑机器人(koloe1)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