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SU7 Ultra“开了4天趴窝”事件的详细解析与回应

近日,小米SU7 Ultra因“新车仅行驶4天即出现故障”引发广泛关注。用户范女士的遭遇及相关维权争议成为焦点。以下结合多方信息,对该事件进行梳理与分析:

关于小米SU7 Ultra“开了4天趴窝”事件的详细解析与回应-有驾
一、事件概述
购车与故障时间
:范女士于近期在杭州梦马汽车小镇小米交付中心购买小米SU7 Ultra挖孔版(总价62.09万元),车辆仅行驶3天(不足200公里),便突发故障。
故障场景
:车辆在某商场出闸口以20km/h低速行驶时,突然自动挂P挡并熄火,无法重启,所有按键失灵。屏幕显示三个致命故障提示:“低压系统受限,无法支持所有功能”、“车辆即将关闭,请安全靠边停车”、“低压系统故障”。随后车辆被拖回交付中心。

用户诉求:范女士要求退车,但小米交付中心仅称“小零件问题”,拒绝退车,双方陷入僵持。

关于小米SU7 Ultra“开了4天趴窝”事件的详细解析与回应-有驾
二、故障原因与争议焦点
1.
小米方回应
:交付中心检查后称故障由“小零件问题”导致,拒绝退车,仅提供免费维修方案。
2.
用户质疑
范女士认为新车短期内出现核心系统故障(低压系统问题可能影响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安全隐患巨大,且故障发生在公共区域,若高速时突发后果不堪设想。
要求小米出具质检报告遭拒,质疑故障原因是否涉及设计或制造缺陷,而非简单零件问题。
3.

法律依据:范女士引用《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22条,主张“三包期内因质量问题需更换核心部件可退车”。

关于小米SU7 Ultra“开了4天趴窝”事件的详细解析与回应-有驾
三、维权进展与现状
目前车辆已在交付中心停放十余天,双方僵持不下:
用户拒绝免费维修,坚持退车;
小米未公布具体故障零件名称及检测报告,仅强调“可修复”。

事件仍处于协商阶段,或需通过消费者协会介入或法律途径解决。

关于小米SU7 Ultra“开了4天趴窝”事件的详细解析与回应-有驾
四、关联问题与背景分析
1.
其他车主反馈
部分车主反映SU7 Ultra存在细节问题(如门铰链裸露、后盖密封不严、高速噪音等),但多为设计或体验问题,与范女士的系统性故障不同。
2.
历史质量争议
虚假宣传风波
:此前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前舱盖被指“虚假宣传功能”(实际仅为装饰件),引发数百人维权,小米最终提供改配补偿。
维权事件频发
:博主“风云XTony”等因“挖孔版”问题起诉小米,称其“退订会致公司崩塌”,双方曾陷入舆论战。
3.
品牌信任危机
:连续的质量争议与维权事件,或影响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可靠性信心。
五、消费者警示与建议
1.
购车风险提示
新车短期内出现核心系统故障(如低压系统、电池、电机问题)需高度重视,可能涉及安全隐患。
2.
维权路径参考
若遇类似问题,可依据《三包法》第22条要求退换;
要求厂商提供完整质检报告,必要时通过第三方机构检测;
保留故障证据(视频、照片、沟通记录),通过消协或法律途径维权。
3.
谨慎决策建议
关注官方质量通报与车主真实反馈,综合评估车辆可靠性;
试驾时重点测试低速与应急功能(如自动挂P挡、故障提示响应)。
六、企业责任与监管呼吁
小米汽车需公开故障细节与解决方案,避免“小零件”模糊说辞引发猜疑;
监管部门应介入核查是否存在批量质量问题,保障消费者权益;
车企应加强品控与售后透明度,避免“维权难”恶化品牌信任。
总结
小米SU7 Ultra“4天趴窝”事件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质量风险的严峻性,用户维权与车企责任的博弈仍在持续。消费者需警惕短期故障背后的潜在隐患,车企则需以透明、负责的态度回应质疑,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